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祖国各地

人均耕地不足三分,福建古田如何保“田”? 发布时间:2024-04-03 来源:人民网

黄东仪

        近日,走进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农户正娴熟地操纵机器穿梭在田地里。“隆隆”的机器声中,浸润了春雨的土地被翻耕松软,为新一季的播种做准备。

古田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近九成面积为山地丘陵。据悉,上个世纪,古田境内修建古田溪、水口两座水电站,包含大片位于山间盆谷地带的高产良田在内的土地受到影响,使本就不充足的耕地资源更加零碎、匮乏。目前,古田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三分。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即使面对不利条件,也必须迎难攻坚,夯实稳粮保供基本盘。遏制“非粮化”、盘活“抛荒地”、化解“菌粮矛盾”,古田县正因地制宜探索一条保“田”、保“粮”之路。

抓部署,打赢遏制“非粮化”主动仗

翻开古田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这一目标赫然在列,彰显着这个山区农业大县捍卫粮食安全的决心。

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古田县在足额兑现上级各类扶粮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耕地恢复攻坚工作方案》等保护耕地和稳定粮食生产政策文件,并提高了新一年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的补助标准。

过去一年,古田县落细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耕地恢复验收入库2679亩,完成高标准农田“非粮化”整改5212亩、治荒稳粮2262亩。

又是一年春来到。古田县县委、县政府提前部署,加紧打赢春耕“主动仗”,用惠农举措给农民吃下粮食播种的“定心丸”。年初,古田县财政出资约16万元,统一购买早稻种子3600斤和育秧盘2.4万片,免费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对种植30亩以上早晚稻的农民给予每亩800-1200元的扎实补助。

在希望的田野上,古田正奋力耕耘。截至3月31日,古田县已完成早稻插秧1700多亩,马铃薯、玉米等春种粮食作物播种约3000亩。

创模式,“撂荒地”走出新“稻”路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古田县境内海拔落差超过1600米,坡度在15度以上的耕地有8.13万亩,占比32.7%,大量耕地散落在半山腰,连片面积小、基础设施薄弱。多年来,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部分条件较差的耕地出现撂荒现象。

为解决撂荒和新流转土地无人耕种问题,近期,古田县开启一场种粮模式的新探索:以平湖镇等地为试点,引导农民将手上零散耕地向国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古田县农歌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歌公司)流转集中,再由农歌公司聘请当地农民、农业技术人员、专业机械化耕种队伍等进行农业生产。

古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阮华光在介绍这一创新模式的设计初衷时说:“这个模式的好处在于农民能领到两份收入:一份是流转土地的租金,另一份是作为产业工人被农歌公司雇佣的工资收入。并且农歌公司作为国有企业,能使耕种更有计划性,在提高产粮的同时为农民规避了农业风险。”

截至3月15日,这一模式已流转耕地和撂荒地近800亩。《2024年农歌公司流转土地与种植工作计划》上详细列着平湖镇现有8个项目地点的种植规划:溪州村,种植双季稻,3月中旬育秧,4月中旬耕地、施基肥、插秧;乔洋村,第一季种植玉米,第二季种植晚稻,4月中旬玉米移栽,6月上旬晚稻育秧……

“新模式在平湖镇试点一年,在总结和完善后,形成可复制到全县开展实施的‘古田模式’。”阮华光说。

求共赢,化解“菌粮矛盾”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是土地保障的应有之义。

食用菌产业是古田县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也是“占地大户”。传统简易菇棚通常以木为架、茅草盖顶,四周围上黑色塑料薄膜,零散破败,不仅和粮食作物“争地”,还存在安全隐患。

在这种背景下,以钢架搭建、棚顶铺有太阳能光伏板的“光伏菇棚”应运而生。棚上发电,棚下种菇,“光伏菇棚”的产量与传统菇棚相比提高10%,同时实现土地集约化、立体化增效利用。

2021年5月以来,古田县投资3.7亿元,共打造9个光伏菇棚基地,并采用“农户出地、企业建设、政府配套”的模式引导菇农拆除占地多、产出少的传统菇棚,搬入光伏菇棚,实现菇农增收、村财增收、企业增收、耕地压力缓解的多维共赢发展格局。

过去一年,古田县通过鼓励农户将废旧菇棚、低产低效果园茶园拆除复耕,实现净流入耕地面积1800多亩,超额完成全年度耕地进出平衡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