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艺术家风采

著名书法家刘洪彪的人生涅槃:挚爱黑白红 崇尚真善美 发布时间:2017-04-12 来源:中华英才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

挚爱黑白红 崇尚真善美

——著名书法家刘洪彪的人生涅槃

文/陈可非 《中华英才》记者 李 军 刘小渡

人物简介:刘洪彪,字后夷,号逆坂斋。1954年生于江西萍乡,火箭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火箭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书法创作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研究员,全军文化艺术工作先进个人,首届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会员。

熟悉刘洪彪的人,都知道他偏爱黑白红,崇尚真善美。

这兴许跟他从事艺术、主攻书法有关。书法作品的外在形象是白纸黑字红印章,黑白红就是书法的三元色。艺术作品能否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外在形象的美只是先决条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在蕴含的真与善:真情、真性、真理、真知;善心、善意、善事、善举。真善美,三者兼具并存,方有艺术的深意与高境。

刘洪彪就是在这黑白红与真善美的内外兼修中,成就了他的事业,精彩了他的生命,实现了人生跨越。

在原二炮组建45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布展现场

采煤工·书法家

在当代中国书坛,刘洪彪是具有相当影响力、号召力的代表性书法家。他将传统书法的深厚功力与现代书法的创作理念结合起来,塑造出极具辨识度的书风墨象。他成名早,30多岁蝉联两次全军书法比赛一等奖;40岁开始,每1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一次个人书法作品展;46岁起,连续三届担任中国书协理事;自2007年始,已连续三届蝉联中国书坛“兰亭七子”称号……除了创作大量的书作精品外,他还写诗作文、著书立说,提出了许多关于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他兴趣广泛,博涉多闻,为自己的书法创作撷取素材,积储学养,采集信息。有一位著名书法批评家这样写道:“洪彪先生是当今书界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忽视的‘现象’之一——无论是在最普及的意义上,还是在最学术的意义上。”

但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书法家,却身出寒门。

刘洪彪有过如下自叙:“余8岁丧父,15岁辍学,于文于墨一无家传,二无师授,三非科班。数十年来,仅凭模仿讨生活、过日子。余少时读书,遂对巴尔扎克、高尔基、巴金、郭沫若、齐白石诸文墨豪杰心生敬仰,无比神往。然身为普通煤矿工人,偏居僻壤,欲有所作为,恰如逆坂走丸、迎风纵棹……”

1954年秋末,刘洪彪出生于江西萍乡高坑煤矿一个普通工人之家。那时候,家里仅有几间茅草房。其父虽做到了八级大工,还当上了工区副区长,可因一次井下冒顶事故中不幸牺牲,当时刘洪彪年仅8岁。1970 年,不满16岁的刘洪彪,初中毕业即被分配在井下当工人。身单力薄的他何以干得动巷道掘进的苦力活儿。一次,工区的一位领导到井下检查工作,看到了这个咬牙硬撑着的小伙子,问过姓名后,说了一声“你就是刘洪彪呀”,转身走了。没过多久,刘洪彪被调到了工区机关做宣传工作,主要是写写画画。从此,刘洪彪算是跟书画真正地打上了交道。原来,刘洪彪所在中学领导把他在学校的表现以及经常随老师出墙报板报、颇有些文艺才气的情况向工区领导做了详细介绍。又过了一些日子,矿里领导将刘洪彪调到了矿团委筹备组,担任宣传干事。一干就是4年,刘洪彪日渐成为矿区小有名气的“才子”。

在台湾与台北书家笔会交流

1974年底,当年的二炮部队来到高坑煤矿招兵。已身为团委干部的刘洪彪报了名。接兵干部了解到刘洪彪的才艺出众,知道他能写会画,还会吹拉弹唱,正是部队需要的人才,也紧盯着他不放,刘洪彪如愿以偿地走上了从戎之路。

来到部队新兵连,刘洪彪被任命为副班长,并兼任连队团支部副书记。参加训练才十几天,班长因奔丧请假回了老家,班里的训练任务全落在了副班长刘洪彪身上。凭借争强好胜的性格和在煤矿团委积累的工作经验,他带着十几名新兵训练、工作样样都拿第一。报社来采访,给新兵连发了个《来自安源的新战士》专版。一共发了5张照片,3张拍的是刘洪彪。这不仅给新兵连争来了荣誉,还使得他在部队一下子声名大振,成了“小红人”,都说“这个兵了不得”。

新兵训练尚未结束,刘洪彪就被上级机关调走,安排在电影队当放映员,并立即送他到北京参加放映员培训班。到了北京,刘洪彪就像鱼儿扑入了大江大河,学习之余,他一头扎进京城的文化海洋,故宫、历史博物馆、颐和园、荣宝斋……悠久深邃的中华文化,璀璨辉煌的古都风物,让他每一个周日都深陷其中,意涉瑰奇,神与物游。

刘洪彪的艺术视野和想象空间豁然开朗。

在书画频道演播室录制《草书三十二讲》专题讲座

羸弱病夫·书坛硬汉

刘洪彪率性、耿直,敢说真话。在批评严重失节的当下,他这种较真态度,一般不会招人待见,可他几十年从未更改。慢慢地,人们似乎看到了他直言诤语的真诚,看到了他求真务实的虔诚。

刘洪彪做人从艺,正如他酷爱的黑白红三元色,去除了芜杂和繁复,简单、纯粹而表里如一。一位书法评论家这样说,刘洪彪“对真诚的朋友不吝于提出批评,对不真诚的朋友不屑于批评(当然也同时绝不捧场),必须具有‘大勇’”。

其实,具有“大勇”是需要诸多先决条件的。刘洪彪十多岁开始钻研书法,33岁举办首次个人书法展而崭露头角。1994年和2004年,他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刘洪彪40岁墨迹展”和“刘洪彪50岁墨迹展”。在书法界,四五十岁的年龄应该算是小字辈,可刘洪彪却给自己的展览冠名“墨迹”,可见他的不蹈故常和不落窠臼。他自己的解释是:书法作品,就是书家提笔蘸墨在宣纸上留下字迹。40岁的作品当然就是40岁墨迹,以此类推,客观而准确。刘洪彪就是这样,自信、有主见、特立独行、删繁就简。而这些性格特质,恰恰是艺术创造所必需的。当然,一个人的艺术风范和艺术行为跟性格密切相关,而性格的修炼和形成,又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草书直幅 自作诗《岩柏君二度邀游云蒙山》180cmX45cm 2012年

22岁时,由于工作需要,刘洪彪从师机关电影队下到基层施工连队,由放映员改为管道工,从中原古都来到西南边陲的深山老林。身份的转变,环境的反差,迫使刘洪彪须有脱胎换骨般的适应。他开始学习做管道工,成天跟铁管子打交道,锯管、套丝、煨弯、除锈……

作为连队的文体骨干,他要承担板报墙报的编写、要教歌、要组织体育比赛……时间对于他来说变得尤为珍贵。他在电影队就养成了每天临帖习字的习惯,可班里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大通铺,刘洪彪只能悄悄地躲进一个仅五六平方米、不足一人高的工具间里临帖读书。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的睡眠不足,紧张的精神压力,加上西南山野坑道洞库的阴冷潮湿,使得本就患有慢性胃炎的刘洪彪病情日益加重。

1978年秋日的一个傍晚,他突然胃痛难忍,上腹已成板状。战友们将他紧急送往部队医院。确诊为胃穿孔后,他在急救室待了五天六夜。当医生准备为他做胃切除手术征询意见时,刘洪彪做出了一个与其年龄和身份不符的异常镇定和果断的决定:保守治疗!从外科特级护理病房转到内科病房后不久,团政委前来探视,从兜里掏出一份调令,告诉刘洪彪,师部机关要调他重回电影队工作。刘洪彪看着这张迟来的调令,五味杂陈:下连锻炼临行前领导谈话曾告知一年即调回机关,现在已超时一年多;正是这一年多时间,胃病恶化到了穿孔的程度;若不是自己坚持保守治疗,胃大部切除需要长时间休养恢复,能否继续胜任部队工作还是个未知数;难道这就是古人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对自己的考验……

刘洪彪再三要求提前出院了。他揣着调令,带上足够的药物和全部家当,冒着二次胃穿孔的危险,辗转几千里回到机关,当天晚上就拖着虚弱而疲惫的病体,干上了荒疏了两年多的放映工作。两个月后的一天,领导突然交给他一张体检表,让他到附近野战医院去检查身体。刘洪彪还有点纳闷儿,干嘛让我单独去体检呢?没多久,他从一名战士直接被任命为政治部文化科见习干事,负责所在部队的文化工作。

创作中的刘洪彪

穿上了四个兜的军官服,刘洪彪肩上平添了一份责任和压力。他想,自己的文化程度低,可不能拖了部队文化建设的后腿。1982年,部队开办初中文化补习班,刘洪彪兴奋地报了名。不料,进入到总复习阶段,刘洪彪的胃病因保守治疗而留下了后遗症,第二次穿孔了,他又躺进了医院。课不能上了,他带着书本在病床上自学。考试的时候,教员带着试卷来到了病房为他一个人监考。刘洪彪斜躺在病床上,一边输液一边坚持着先后完成了六门课的期末总考试,平均分达97.5分,在全班遥遥领先。

第二次胃穿孔后,刘洪彪再度选择了保守治疗,用他的话说,是保全了元气不失。两次胃穿孔,给年轻的刘洪彪带来了生理上的极大摧残,但他的意志却因此而愈发坚强。

1986年,他奉调进京,在原二炮军人俱乐部当文化干事,他任然不负使命的埋头苦干,1987年的一年之内就连续出现了4次肺胸膜破裂。与刘洪彪共事日久的人都记得,那些年,他枯瘦如柴,用手按着胃部是他的标志性动作。直到2001年底,让胃病纠缠了近30年的刘洪彪,因再次病重住进医院。也许是苦尽甘来,从此以后,竟奇迹般与胃病告别,十多年来,再未复发。

刘洪彪坚毅刚强的性格和书坛硬汉形象,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锤炼磨砺了出来。


低学历·高职称

初中文化补习班的毕业证书,是刘洪彪的最终学历。可现实中,他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刘洪彪不仅因书法创作成就斐然,40岁就获评高级职称,后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还因勤于思考,深入研究,时有创新之举和独特见解,引起诸多艺术机构、社团和院校的关注。目前,刘洪彪已先后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培训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燕京职业技术学院书法系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研究员……他两度应邀在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进行草书艺术系列讲座,在全国书法界引起热烈反响。

80年代中后期,刘洪彪到北京工作不久,回到古都洛阳举办了一次个人书展,初出茅庐。但他聪敏而又真诚、自信而又谦逊的风格和态度,得到了与之有过接触的人的信任和欣赏。那时候,他常有机会随沈鹏、李铎、刘炳森、夏湘平、张荣庆等前辈名家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在相处互动间,他默默地聆听,细细地观察,静静地阅读,兼收并蓄着诸家英华与风范。20多年来,刘洪彪的文化素养得以迅速提升,艺术个性也逐渐形成。

近些年,刘洪彪频繁登上各大专院校讲台,经常游走于全国各地书法协会,多次在电视屏幕上亮相,传播书法文化,讲授创作心得。他讲课总是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从不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听刘洪彪讲课的人,有官员学子,也有平民百姓,对他的叙事、说理、抒情方式和率真、洒脱、幽默风格,多有褒奖。

随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与夫人合照于富士山

刘洪彪无论作文、授课,总是这样从身边的小事说开去,然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中见大,见微知著,说明一个大道理。他在四处传播自己的书法见解的同时,也身体力行着与时俱进的书法发展观。他无论是慰问基层部队,还是参加各种书法活动,常常即时即景吟诗撰联,写受众喜闻乐见之事,抒观者感同身受之情。他的每一次个人书法展览,全部作品都是自书诗文。2013年,《人民文学》杂志曾推出“诗书十二家”专题,在书法界遴选了12位诗书并重的名家,每月一人,辟出四个彩页予以介绍,刘洪彪就是其中一位。

草根写手·盛装书法

刘洪彪学书从艺,一无家传,二无师授,三非科班。他初中学历,16岁下井挖煤,20岁参军入伍,军旅生涯已整整40 年。而由他撰写的《军旅书家当书军旅》《奏响军旅书法的最强音》等文章,在《解放军报》《军营文化天地》等多家报刊发表。

在台湾“兰亭七子书法展”开幕式上接受媒体采访

作为一名资深的军旅书家,刘洪彪创造了太多的“第一”。早在1988年,他荣获全军第一届书法比赛一等奖;1993年全军书法大赛,他囊括毛笔书法、硬笔书法双一等奖;1994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成为火箭军组建以来第一个举办个展的艺术家;他出版了火箭军第一部个人作品专集;他在部队营院设立“刘洪彪书法馆”,这在全军也是唯一的;他蝉联第一、二、三届中国书坛“兰亭七子”称号,书法界独此一人……

2000年,刘洪彪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至今,已连任三届。2001年,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成立,刘洪彪是军队三名评委之一。多年来,他出任全国书法展览、电视大赛评委近50次,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资深评委。2006年,中国书协成立中国书法专业委员会,刘洪彪被任命为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2010年擢升为草书委员会副主任。2015年第七次全国书代会上当选为中国书协副主席,2016年出任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主任。

在获选首届“兰亭七子”称号后,刘洪彪与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有关部门协商,依托中国书法家协会,策划组织了“大陆首届兰亭七子书法联展”到台湾高雄展出,并率领“兰亭七子书法文化交流团”到台湾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第二届“兰亭七子”一经评出,刘洪彪又策划了“大陆第二届兰亭七子书法联展”,在台北和高雄双城展出,并再度访问台湾。这两次活动,在台湾各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两岸文化交流、情感互动的一道风景和知名品牌,为中华民族文化世代传承和广泛传播、为书法艺术新的时代形象的塑造,做出了积极贡献。

草书横幅【明】道源《早梅》诗 248cmX110cm

身为火箭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火箭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刘洪彪立足火箭军,放眼书坛。他周密策划,精心组织,开办过四期火箭军书法骨干培训班;启动了“火箭军美术书法研究院阵地万里行”活动;举办过多次不同主题、不同时令、不同群体的书法展览。因此,火箭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连续获得全军书法展览组织奖和“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2010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刘洪彪文墨》隆重面世,立即斩获当年“中国最美的书”的殊荣。同时,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由刘洪彪主编的《盛装书法》一书,则在书法界引起轰动。《盛装书法》收入了刘洪彪主持策划与设计的16个高端书法展览的相关图文,这是他对书法展览整体形象塑造大胆革新、积极探索的结晶和成果。中国书法界最高端的“兰亭奖”书法展和“三名工程”书法展,以及中国美术馆首届大家展、名家邀请展,艺术策划均由刘洪彪担纲,这也确立了他在当代书坛“首席设计师”的地位。

楷书直幅【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36cmX33cm 2012年

黑白红是刘洪彪偏爱而又惯用的颜色,纯粹、干净而深邃、玄奥,它们可以组合、重叠出斑斓世界。

真善美是刘洪彪崇尚而又常写的字词,直白、简约而正大、温暖,它们可以演绎、诠释出人生高境。

刘洪彪从采煤工到书法家、从羸弱病夫到书坛硬汉、从低学历到高职称、从草根写手到盛装书法的人生跨越,就是在黑白红、真善美的内外兼修中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