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摄影博览

纪实摄影:承载厚重的人文、历史、社会价值 发布时间:2019-12-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卜新章

  广义地讲,只要如实记录身边的人与事、景与物,都属于纪实摄影,它们虽然较为零散、碎片化,但拍摄者和存世数量最为巨大,蕴藏着最为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在专业摄影领域,很多摄影师长期专注于现实世界中具有社会历史价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度采访与调研,全面、系统、生动、诚实地进行图文记录与展示,记载和传承的丰厚历史会在岁月沉淀中散发出时间的芬芳,纪实摄影的概念、范畴和价值也越来越明晰。当今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拍摄传播便利及时,为时代造像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摄影的价值渐趋超越其本体意义,成为厚重的人文、社会、历史价值的视觉承载。

  纪实摄影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视觉见证

  从个人无意识、碎片化的影像记录,到组织严密、目标明确、系统全面的深度追踪,纪实摄影体现出见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价值。个人生存状态、家庭生活变迁、社会文明进程、国家发展历程、时代步伐变迁等,纪实摄影建构的“记忆银行”,延伸了人们的视觉感官,为我们提供了生动逼真的历史见证。

  个人生活影像是日常生活、琐事要事的零散记录,个人一生的影像汇集却能见证其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也能见证个人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个人家庭影像具有相对系统性,普通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单位,能够折射出整个社会、国家和时代的发展历程、潮流和趋势。如在广东东莞长安镇开照相馆的赖汝强、卢雪兰夫妇拍摄的家庭相册,从学摄影、恋爱、成家,到子女成长、家庭发展,一拍就是40多年。长期、系统拍摄的私人化家庭相册,无意间留下了真实鲜活的视觉记忆,管窥着改革开放历程的沧海桑田,成为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缩影。

  摄影师有意识的、系统深入的专题拍摄,拓展了纪实摄影记录题材的研究领域,挖掘出纪实摄影内容的价值内涵,在时代烙印的社会记忆中,阐释了社会进程的历史动因和制度变迁规律,为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影响巨大、意义深刻的视觉档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篇章均留下了丰富生动的影像文本,演绎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崛起强大的生动注脚。摄影家汪强持续40多年拍摄的《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小岗村》,见证了安徽凤阳小岗村通过“包干到户”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壮举,记录了凤阳地区农村改革发展中,农民生活富裕、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变化,突出了中国农民自主探索创新的精神。在农民个人命运的沉浮、坎坷、徘徊和奋进中,折射出国家政策的变迁、国富民强的历史动因。摄影家周顺斌的《深圳,从一九七八开始》,见证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此外,摄影家原瑞伦拍摄的《延伸的铁轨》、摄影家刘英毅拍摄的《北京的城与路》等作品,都是通过长期持续深入的关注和拍摄,处处见证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历史转折和时代步伐。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新华社记者们对国庆典礼的全景记录,更是大国崛起的见证,国家发展、社会转型中的风雨历程给人们留下了历史记忆,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问题纪实是推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任何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社会问题,甚至矛盾和冲突,一些社会责任感极为强烈的摄影家对此予以了重点关注,他们呈现给公众的就是问题纪实摄影。问题纪实摄影通过社会问题的视觉呈现引发公众和政府的关注,有利于唤醒公共意识,促进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促进相关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的制定,是推进社会变革、发展与前进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但社会转型、经济急速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也不断出现,如留守儿童、农村贫困、环境污染等,很多摄影师不畏艰难,深度挖掘问题的实质,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解海龙的《中国希望工程摄影纪实》就较为典型,希望工程由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发起,其宗旨是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资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起初,基金会无从下手,而摄影家解海龙的纪实摄影设想让基金会看到了希望并给予大力支持。1991年年初,他用一年时间采访拍摄了偏远地区12个省区28个县,100多所学校;隔年,几十幅照片在各种媒体上广为报道,那幅“大眼睛”更是成为希望工程的代表作品,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1992年10月,“希望工程摄影纪实”图片展同时在北京、台北展出,其后,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巡展,所到之处无不轰动,获得社会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自此,希望工程从开始的步履维艰转而声势浩大地滚滚向前,获得的捐款源源不断、与日俱增、数以亿计。1994年1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跨世纪的钟声”大型义演,同时展出了解海龙56幅纪实摄影作品。2008年1月,解海龙在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希望工程摄影纪实》一书。截至2019年9月,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捐款152.29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9.42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中国希望工程摄影纪实》突破了用摄影揭示社会问题的长期禁忌,其社会反响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纪实摄影通过各类社会现实问题的展现和解决,成为推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纪实摄影是人类文明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风俗习惯、文明遗迹是人类活动痕迹,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它们也在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演变、转化,甚至消失。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与保存即将从地球上消失的习惯和人类记录,纪实摄影留下的视觉文本最终会成为人类活动痕迹的珍贵记忆,凝聚着人类文明的民风民俗、人文景观。中国有很多摄影家专注于这类题材的挖掘、呈现,起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摄影家庄学本(1909—1984年)曾用十年时间对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的九个少数民族进行大规模的拍摄,后来又用三年的时间考察了藏、彝、苗、纳西等民族居住地区,其纪实摄影主要呈现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自然生态、种族特征、宗教、习俗等。摄影家姜健的《场景》给人们展示了中原农村家庭的堂屋、卧室、牛棚、厨房等场景,场景中的床、桌椅、板凳、茶几、水壶、电视机、电风扇、橱柜、大门、对联、年画、挂历等极具特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时代记忆。摄影家徐勇在1990年出版了一本摄影集《胡同壹百零壹像》,主要介绍北京的胡同。起源于元代的北京胡同是北京的人文血脉,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城市扩张,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的同时,很多胡同悄然消失、荡然无存,纪实照片成为历史中的宝贵记忆。这些摄影家在纪实摄影中所展示的对象,有些已然消失,有些正在消失,最终,纪实摄影将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遗产记录、保护的视觉载体。

  现实世界既纷乱杂芜,又井然有序。人类社会既有公共秩序,又有私密空间。纪实摄影的题材既可以是物质世界的社会行为、文化遗迹,也可以是精神世界的自我感受、情绪宣泄和心灵追问,不同题材的纪实摄影所呈现出的价值意义不同。兴趣、责任感、人生经历各异的摄影家,对各自关注题材的探索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极大程度地丰富了纪实摄影的样式和内涵,拓展了纪实摄影概念的范畴和边界。纪实摄影的多图结构和图文互动,在深入剖析一个社会课题时形成的视觉档案,已然成为可读性较强的社会调查报告,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历史叙述的过程中,超越了单纯的记录与还原,成为历史再造和社会改造的重要力量。纪实摄影的价值,早已远远超出摄影技术和艺术的范畴,而在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