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2月28日电 浙江独臂“鸿雁”:要在乡村邮路上一直走下去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黄筱 许舜达
一身深绿色制服,黝黑的皮肤,开朗的笑容,满是油墨的左手……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在浙江台州临海桃渚镇的邮路上,总能看到这位独臂投递员穿梭于乡间小路的身影,他就是被人们称为独臂“鸿雁”的郑小平。
31年风与雨,70万公里云和月
郑小平右手先天残疾,只有一只左手,1988年当地邮局要招聘乡村投递员,郑小平通过考试,走上投递岗位。以自身条件当上投递员,让郑小平感激万分,下定决心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31年来坚守这份工作的背后,他比别人付出的更多。数报、拆报、插报、套报对其他投递员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对他来说刚开始时却是如此艰难。
数报、拆报100份的量,其他投递员几分钟就能完成,而郑小平刚开始时要花一个小时。但他从不气馁,每天下班回家后就拿出旧报纸不停练习,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做得和其他投递员一样熟练。
郑小平负责的山区邮路崎岖陡峭,杂草丛生且都是荆棘小径。山上5个行政村人口分散,他常常肩背一袋邮包,一手还要拿一袋邮包,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个邮路来回,往往是早上6点上山,下山的时候已是日落西山。
1998年后,山区村庄的村民们陆续搬迁到山下生活,郑小平也随着村民的搬迁而调整了投递方式,逐渐从步班邮路,改为半步班半自行车邮路,最后改为自行车邮路,于是桃渚镇的村落里就有了一个穿梭在大街小巷、单手骑车的投递员身影。
每次投递都要载上三十多公斤的报刊,又是单手骑车容易失去平衡,郑小平经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为了练好单手把握平衡,到家后他将自行车载上四五十斤重物在小路上练平衡,就这样一步步练习,不管有多重的报刊放在他车上,他都能骑得轻松自如。在累计70万公里的邮路上,他的投递准确率几乎是100%,从未出现缺报少刊、错投漏投报刊信件。
考生们的报喜鸟,乡亲们的贴心人
郑小平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帮助别人。1997年,他在投递途中遇到一位叫郑学通的村民,那是一位50多岁的残疾人,只能依靠双手撑在两条凳子上走路,独自一人生活,头发已经有一尺多长。
面对此情此景,郑小平挑起了照顾郑学通的责任。细心为他理发,每次投递路过他家,都为他干一些家务活,跟他谈谈心,总会带些生活用品给他。郑小平就这样照顾了郑学通整整12年,一直到他去世。
每年的高考录取通知书投递工作关系到一个个学子的前途,这一重要任务需要邮递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一定要把录取通知书送到考生手中!”郑小平说,这些年来他手上送出的录取通知书超过2000份,背后是2000多个家庭的殷切期盼和焦急等待。
黄官强是一位临海杜桥中学的毕业生,2008年参加高考,当郑小平按照录取通知书上的地址找到他所在的芙蓉村时,发现他家已经搬迁,但不知搬去了哪里。8月烈日当空,郑小平就在芙蓉村一户户询问,直到有人告诉他,黄官强一家搬到了下宅村。
于是他又马上赶赴下宅村,挨家挨户找人,在几乎走遍整个村落的时候,终于找到了这名考生。黄官强回忆说:“郑小平叔叔找到我时,他的衣服已经全湿了,脸被晒得通红,递给我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一刻,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信件少了包裹多了,见证邮递时代变迁
随着网购、快递物流的发展,2012年,陪伴郑小平行走了多年邮路的自行车“下岗”了,他换了一辆三轮电瓶车继续奔波。“我还特意让店里帮我把油门从右手换到左手位置,这样骑起来更方便安全。”郑小平说。
与过去自行车的“慢”相比,骑上电瓶车的“快”也让他看到了邮递时代的变迁。郑小平有一大一小两个邮包,小邮包里装的是报刊信件,占据超过三分之二位置的大邮包里则是村民们的快递包裹。
“以前一天最多时有200多封信件,现在平均一天差不多50封信件。”郑小平说,现在信件的类别也不一样了,过去都是亲戚、朋友的手写书信,老家有点事情告诉在外工作或者求学的亲人时,常常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现在的信件中几乎看不到手写书信,基本上都是银行对账单、司法通知书、水电费表格之类的。
如今,快递包裹成了邮包里的“主力军”。“过年前好多村民的子女从外地给家里寄来年货,每天的三轮车都是满的,送到村民家里时,他们都非常高兴欢喜。”郑小平说,虽然包裹大了重了,但看到乡亲们对自己服务的满意,心里一样满足。
近几年“家电下乡”,郑小平向村民介绍了这一便民服务,每年都会给村民们配送十多台冰箱,并帮助他们顺利拿到政府“家电下乡”补贴,做好服务。
还有32个月,郑小平就要退休了。31年来邮政局里多次要给他安排到其他“轻松点”的岗位,他总是婉言谢绝:“这条邮路的村民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我要在邮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