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才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泥金彩漆代表性传承人)
十里红妆,是旧时浙江宁绍平原地区大户人家嫁女娶亲时的壮观场面。在这些嫁妆中,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完工之后,都要进行外表装饰——就是在木胎漆胚上堆塑、沥粉,通体刷上红漆,局部贴金,看上去流光溢彩、喜庆繁华。这种制作技艺,被称为泥金彩漆,可谓是十里红妆中的“奢侈品”。
作为宁波传统工艺“三金”之一,泥金彩漆发源于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明清之际达到鼎盛,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550年。
泥金彩漆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是一种结合了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的漆器工艺。在制作的时候,泥金彩漆对气候与环境条件要求极高。工艺流程独特且复杂,要经过捣漆泥、堆塑、贴金等20多道工序。通常,做一件小型作品就要耗费几天时间,如果要完成一件大型作品,需花上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手艺人用自制的漆泥,在木胎漆胚上堆塑山水、花鸟、人物、楼阁等图饰,再给堆塑贴金、上彩。虽然制作工序繁杂,但泥金彩漆制成的器物典雅古朴、绚丽多彩,颇有汉唐雕刻艺术之遗韵。这项技艺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然而随着婚庆习俗与日用品材质的变化,传承也日益困难,目前仅宁海还保留着这项传统手工艺。
我今年63岁,细细算来,学艺已经40多年了。高中毕业后走上了手艺人这条路,当时仅仅是为了不挨饿,指望靠一门手艺养活一家人。1975年,我正式拜宁海茶院张学笔为师学习泥金彩漆。对于泥金彩漆的钟情,源自于自己孩提时对这些精美器物的向往。那些不起眼的泥,在匠人的巧手下,竟变成了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在学习的时候,也很自然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木雕、髹漆工艺上,没用几年,我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朱金木雕、清刀木雕、泥金彩漆的全套工艺。但是我没想到时代的变迁如此之快,在我学会这些后,十里红妆居然渐渐淡出人们视野,成为一段记忆。
20世纪末,我回归老本行,开始筹建东方艺术社,慢慢对泥金彩漆这项技艺重新进行了挖掘提升,因为这项技艺的衰落与消亡,一直是我心里的痛。
泥金彩漆的挖掘研究花费了我大量的精力,也小有成就,我们重新整理挖掘了泥金彩漆最独特的工艺方法——浮花工艺中的“堆泥”,在制作好的素面器物上堆塑造型,惟妙惟肖,这是我们的核心技术。我们还在古人的基础上优化了漆泥配方,经过不断试验调整,目前漆泥已克服了温度限制,在4℃以上均可制作。
手艺人讲究口传身授,这种传承方式有一定局限性。泥金彩漆这门技艺在我眼里就是民间瑰宝,若从我手上断层了太可惜,所以我开始探寻传承之路。为此,我把自己多年的研究与经验记录撰文,进行对外传播交流,同时也面向社会招收更多的传承人。
2002年,相关部门组织泥金彩漆传承人,在传承基地建立泥金彩漆展示厅和制作车间,恢复和挖掘传统制作工艺。2006年,我在宁海城隍庙创办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专门展示泥金彩漆和清刀木雕技艺产品,扩大乡土文化宣传。次年,泥金彩漆被正式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还与宁海第一职业中学联姻,编写教材《泥金彩漆技艺(花鸟)实训精解》,创办泥金彩漆工艺研修班。到目前为止,学员已超过200人。
经过几年的潜心挖掘,泥金彩漆也逐步被世人所认可。2011年,宁波泥金彩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金彩漆传承基地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0年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2011年评为宁波市文化建设示范点,现列入“十二五”宁波市文化发展1235工程,使湮没已久的泥金彩漆绝技重新焕发生机。
为进一步宣扬泥金彩漆艺术、传承地方文化,两年前,我倾己所有打造了宁海东方艺术馆,免费对外开放。目前,首期开放的展示馆中,A馆展陈泥金彩漆技艺,B馆展陈清刀木雕技艺,C馆展陈历代造像。本着艺术性、文化性、公益性等宗旨,把博物馆打造成集藏品展览、文化交流、休闲体验、学习实训等一体的民营公益性的非遗馆。不仅将流散在地方的历代泥金彩漆器具搬进了博物馆,还开设了泥金彩漆的DIY作坊,开发非遗衍生品。
近来,我们团队频繁参加各级工艺美术、非遗博览会,累计获得40多种奖项。其中,我和另一位传承人陈龙共同创作的泥金彩漆“红妆系列”斩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我也成为这项国家级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抢救与保护,泥金彩漆不仅在礼品、收藏市场上需求旺盛,且重新回到了不少新人的嫁妆单上。传统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呈现勃勃生机。
现在,我们一方面积极开发非遗衍生品,做大文化创意产业;另一方面致力于培养传承人,我们很期望更高层次的学员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同时,我们正与中国美院、杭州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合作,做足传承文章。我的泥金彩漆梦,仍在延续。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9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