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村发力 抱团致富
本报记者 王乐文 高 炳
新春时节,秦岭山村鸭沟岭。村支书尤利军虽然忙,心里却舒坦:村里苗商络绎不绝……
“一株9块,不砍价。”苗商刚要开口,就被尤利军顶了回去。这语气,跟去年判若两人。
说起周至县竹峪镇鸭沟岭,邻近乡党都摇头。山大沟深、交通不畅,“风景再美,大白鸭肚里藏青泥,穷着哩!”
穷不穷,村支书最有感触:前些年,一见苗商,尤利军就脑袋疼……
“一株4块,你卖不卖?张龙村、丹阳村,要价才3块。”架不住苗商威胁,尤利军忍声签字。鸭沟岭一年到头栽的苗,就这样运走了。
兄弟村竞争,在整个竹峪镇,并不奇怪。资源匮乏、村情相仿、产业单一,即便有帮扶资金,也是“撒了胡椒面”,收效甚微。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都难成气候。要不咱抱团取暖,搞个‘农村开发区’?”挂职干部王乃祝脑子活,提出打破行政区划、成立“联村党委”,“告别各吹各号,咱们吹一个调!”
去年9月27日,陕西省首个村级联合党委,在周至县竹峪镇成立。张龙、丹阳、鸭沟岭、民主、中军岭、北西沟、农林7个贫困村,“小组织”合成“大党委”,“小产业”变为“大基地”。
资源要整合,修路是前提。张龙、丹阳、鸭沟岭3个村,吵嚷了多年的村道矛盾,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联村党委书记王乃祝提议:召开“板凳会”,大伙来评理。
暮色四合,“龙阳沟”三村的30多位代表,带着小板凳,聚拢在山脚的皂荚树旁。
“我们鸭沟岭,全力支持!”尤利军首先表态,“之前跟张龙、丹阳商量,人家满口答应,就是不见动静。”
“修路,要统一规划哩。”丹阳村刘老伯接过话茬,“现在各家只修到村口,多一米都不乐意。”
“话说开了,就好办事。”王乃祝趁机鼓劲儿,“今后,咱就是个联合体。大家修的路,大家一起走!”
统一思想,说干就干。如今,联村党委下辖的7个贫困村,村村大路相连。“道路通,心路就通。”王乃祝介绍说,一年多来,各村组已举行“板凳会”60余场,“百姓管理百姓事,群众化解群众难。”
人心齐,泰山移。联村党委成立了合作社,流转3000余亩闲散地,栽植精品花卉。“苗木长在秦岭北麓,条件得天独厚。”王乃祝告诉记者,“樱花谷、红梅岭、红枫岸、桂花坡,都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价格不再‘任人宰割’。”
植草种花的竹峪镇,已变身“关中小江南”。走进山谷枫林,农户宋友来正在劳作,“家里5亩地,全流转到了合作社。租金、打工、分红3份收入,年收入3万元。”
截至目前,竹峪镇联村党委所辖7村人均收入达10524元,同比增长47.3%。“如今,全县范围内,已探索设立22个联村党委。”周至县委书记杨向喜感慨,“抱团致富释放的活力,既扮靓了山野,也点亮了希望。”
超级大棚 智慧爆棚
本报记者 刘成友
长328米、宽205米、高6米多、占地105亩,正月初八,记者走进山东临邑临南镇的“超级大棚”……
棚外寒风阵阵,棚内温暖如春。一串串红得发亮的番茄,采摘后迅速装车运往北京和上海。“传统温室番茄产量只能达到每平方米25公斤,我们这个是40到50公斤。每天能走大约六七吨。”凯盛浩丰(德州)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刘冰说,“我们三年内的目标是每平方米85公斤。”
刘冰介绍说,这座智慧农业大棚配有水肥一体化设施,内外分布着30多个传感节点,可实时采集棚内外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像是一台精密运转的仪器,为作物营造最合适的生长环境条件。达产后,大棚蔬菜年生产量预计达到5100吨。和传统大棚温室相比,智慧玻璃温室可以节省六到八成用水,减少四成二氧化碳排放以及25%的能源使用。可以说,这也是个生态大棚。”
“大棚集环境控制、材料科学、现代生物技术、智能控制于一体,让绿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实现了标准化,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工厂’。”浩丰(青岛)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铁军说,大棚亩均年产量是传统大棚的3至4倍,效益则更高,年产值预计在8000万元,成本回收期大概在6到8年。
30岁的清凉店村村民张志平在这里打工半年了,每天进门都要进行严格消毒。上班先打卡并输入工号,她的任务就是观察记录病虫害以及授粉等情况。让她耳目一新的是,无土栽培,不见大水漫灌,而是按滴浇水;放大镜、粘虫板、登高车、皮卷尺,与之前种菜完全不一样了。像她这样将土地流转又在家门口就业的“农业工人”,目前已有50多名,加工区建成后还会有更多村民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