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曾毅
开场锣一声响,叽叽嘎嘎的人群顿时安静下来。笛箫倾诉中,水墨腔在屏后柔柔一啭,上场门前帘儿轻轻一挑,水袖甩起来,台步、连步、圆场走起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就这样咿咿呀呀地登场了。
葛招龙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县级古戏台非遗传承人,痴迷着古戏台的修复,他每次对着古戏台的时候都会有时空的恍惚,他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能工巧匠拿出了尘封多年的工具箱
“元宵演剧到春残,乘兴何妨日日看;共道经年辛苦甚,三时工作一时欢。”宁海,从西晋设县以来,已经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这个有着“戏剧之乡”之称的浙东古城从明清以来就活跃着越剧、京剧、平调、乱弹等多个剧种。鼎盛时宁海境内的古戏台多达600多座,村村有戏台。
岁月总被雨打风吹去。到本世纪初,宁海的古戏台只剩下120座。“宁海古戏台大致分为庙台、祠台、街台三种,其中绝大部分是各村各姓宗祠内的祠台。有的村甚至有三四座。即便只剩下120座,存量也为国内少有。”葛招龙介绍,因本世纪初先于其他地区的保护、因宁海古戏台的独特性,宁海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
葛招龙不是一开始就做这一行,但他回过头来看,发现前半生都在为这一行做着铺垫。
20世纪60年代,葛招龙出生在宁海岔路的湖头村。这一带盛产能工巧匠,素有“五匠之乡”的称号。很多农家子弟的人生轨迹便是找个师父,学一门手艺。葛招龙也选择了这一条路,学的是木匠。
“延续的是几百年来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方式,从头到尾都是手工制作。从山上采下来的木料,经活水浸泡、风干、剖开、再风干后才能落料定材。因材施法,砍、削、刨,从原材料再变成眠床、羹橱、八仙桌,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嫁妆。几十种刨子、锯子、凿子敲敲打打,不用一根铁钉,榫卯严丝合缝,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会开裂或者散架。”葛招龙说,这些已经刻在他的骨子里。
学成后的葛招龙像他的师父一样开始走南闯北,哪里需要他打家具就奔向哪里,甘肃、湖北、山东都留下过他的作品。当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后,为了挣钱,能吃苦的他又回到老家做了很多行当。卖饲料、养鸭、奶牛养殖,一步步地走了过来。
2003年,源于骨子里的爱好,葛招龙用这么多年挣下的钱开始了旧家具收藏。旧家具总会有松动、残缺和损坏。于是,葛招龙把那套尘封多年的工具箱又拿了出来。
收藏着、修复着,葛招龙在这自得其乐中忽然发现,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们开始回忆乡愁了。各地古村保护开发意识日渐觉醒,而修复古建筑的人却奇缺。“这事儿咱专业啊!”信心满满的他组建了一支古建筑修复专业团队。团队的成员全都来自老家上路角,由一批富有经验、技艺精湛的老木匠、雕刻匠、水泥匠组成。
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记忆值得敬畏
“用古人沿袭下来的手艺恢复其中消失的片段,便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尊重,也是修复的价值所在。”修旧如旧便成了葛招龙执着不变的理念。为此,一听说哪里拆迁,他就立刻赶过去。他说,修复尽可能要用老材料,最好是用同一年代的、同一木质的,平时积累很重要。
再后来,他的兴趣集中在了古戏台上。因为这是宁海古建筑中最华丽的部分,外观飞檐翘角、雍容华美,或歇山重檐或歇山单檐;内观穹窿藻井、匠心独运,或遍施彩绘或精雕细刻。
宁海一市镇里岙村有一座有着200余年历史的古戏台——南一台,尽管已经漏水、脱落、风蚀,但是依然能看到四周彩绘、雕梁画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代表着宁海古戏台的经典样式。
修复包括墙体的校正维修、藻井木结构维修及屋面瓦重盖,还有地面、轩顶及部分花窗。“单一个戏台地面就不简单”,葛招龙说,戏台的平地,也要用几百年前的三合土配方铺设。红泥土、牡蛎壳、麻筋按比例混合,这样的老底子配方铺设的地面,比水泥还要硬。
而葛招龙最擅长的,是对古戏台的精华部分——藻井进行修复。“古戏台一般由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构成。藻井是最豪华也是最经典的部分。”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为向上隆起的井状。宁海古戏台的顶棚大都有藻井,这也是宁海古戏台的主要特征。这圆形穹顶,由曲木拱搭成架,从底到顶层层盘旋向上,往内收缩而成螺旋形藻井,俗称“鸡笼顶”。这种构筑手法不仅具有消防避灾的作用,当演员在台上高唱低吟时,其四壁会吸音并形成共鸣,出现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宁海古戏台还分三藻井、双藻井和单藻井,金龙飞凤的雕刻与彩绘,是评价一个戏台精致程度的重要标志。
因此,南一台的修复中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就是对藻井的修复。葛招龙不敢有丝毫怠慢,团队都是“绝活”在手的老匠人——71岁的王世春,是宁海古戏台建造的传承人和榫卯结构的专家;66岁的葛为林,干了近50年木匠;68岁的陈盛,是为数不多的、能雕刻藻井透雕板的木雕师傅。
南一台的藻井有3000多个零部件。仅仅是拆藻井,四五个人就拆了一个多月。拆卸、编号、造榫卯、磨刨木条、雕刻再到安装,整个古戏台修复过程环环相扣,一丝不苟,历时3个多月。
如今,葛招龙的团队已经修复了十多个宁海古戏台。
成为“最美古建筑守护人”
葛招龙的修,离不开另外一个人——徐培良。
《宁海古戏台》《宁海古戏台建筑研究》等一部部专著,“宁海古戏台图片展”“一个摄影家眼中的宁海古戏台”等一个个展览、《宁海古戏台的保护研究与探索》《宁海古戏台的建筑风格和工艺特色》等一篇篇论文都证明着徐培良对古戏台深入灵魂的爱。
“始建于宋元、盛于明清,宁海古戏台经历岁月而留存。在布局、建筑的设计和装饰上虽多依据江南传统的营造格式,但戏台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风格。”宁海县文广新闻出版局的徐培良介绍,宁海现存古戏台结构完美、自成体系,特别是明清以来各时期戏台均有遗存,是一部完整的宁海舞台史。
1999年年底徐培良调到宁海县文物办担任单位负责人。从2000年开始,徐培良着手考察境内庙宇和祠堂。他把分布在全县的120多座庙宇、宗祠以古戏台文化为标签,作为文物单位进行保护。那段时间他一切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各村转悠,拍摄出上万张古戏台图片。
也因此,宁海对古戏台的保护比其他地区早了十几年。徐培良介绍说,2006年,10座宁海古戏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目前为止国内唯一以古戏台名群体保护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宁海古戏台保护规划》出台。最近六年,县里每年投入百万元资金用于修复三到五个古戏台。2017年5月,徐培良与乡土宁海俱乐部联合发起宁海古戏台申世遗倡议。今年1月,宁海古戏台又获得了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799万元。
与古戏台“打包”,徐培良同时关注着古村落的保护。从前童古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开始,经徐培良之手申报的还有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8个“中国传统村落”。宁海“国”字号的名村和传统村落名单有10个。2016年,宁海被命名为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如今,宁海的古戏台经过修复、新建,已经有了150座。其中40座被列为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就在2018年年底,葛招龙和徐培良一起,成功入选“寻迹历史文化名城·最美宁波”系列评选,在10位“最美古建筑守护人”中占据二席。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31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