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逐梦践行

老支书王兴强的新“茶事” 发布时间:2019-01-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西安1月27日电  题:老支书王兴强的新“茶事”

  新华社记者孙波、沈虹冰、陈晨

  站在村里“千山茶园”顶端的凉亭上,遥望满是积雪的大巴山鹰嘴岩景区,一列西安至成都的白色高铁从山麓飞驰而过,当了30年村干部的王兴强幸福地笑了。

  王兴强家住陕西省宁强县肖家坝村,村子当年在“5·12”地震中遭受重创。10年后,一排排精致的民居、3000多亩整齐碧绿的有机茶园出现在肖家坝村。

  “村里原来不产茶,现在我们的茶叶1斤最高卖到了2000多元。”王兴强说。

  过去,秦巴山区深处的肖家坝村因“六沟七梁”的环境极大制约了村里的产业发展,村民想吃上一口饱饭都难,是四里八乡出了名的穷山沟。

  村支书王兴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我们这里前头是山,后头还是山。以前学别人种过元胡、天麻,效果都不行,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在这山里头要搞出点名堂,难呢!”

  带动村民摆脱“穷帽子”,成为压在王兴强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王兴强大胆跨出了第一步。他从省里请来专家前来调研,专家认为肖家坝的土壤、年平均降水量、温湿度等能够满足优质绿茶的生长条件,丘陵地势也有利于保证茶叶的光合作用。

  王兴强兴冲冲地召开动员会,但没想到村民们不配合。“不搞茶叶,政府也有补贴,搞了茶叶,万一又塌火(失败)了咋整?”“地里种上了茶叶,人吃啥?”……

  “说实话,这是条新路,能不能带动群众干成,当时心里也没底。但我还是想试一试,于是就把党员组织起来先干。”王兴强回忆。

  前后两个月时间,王兴强泡在了苗木市场和田地里,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干了起来,一方8亩地的“党员试验田”率先开张了。

  然而,一场虫害带来致命一击。

  “当时到田里挨个看,心情跌落到了低谷。”沮丧的王兴强请来专家查虫害、分析原因。经过抢救,8亩茶园只有2亩勉强存活。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光有脱贫的激情远远不够,缺乏技术的冒进终将是无的放矢。”王兴强说。此后,村子的发展得到了镇里的帮助,多名茶叶专家长驻肖家坝,监护“党员试验田”的成长。

  丰收了!第二年春天,王兴强带着党员,挨家挨户给村民送茶叶,群众品尝到清香的新茶,脸上露出向往。

  村民开始喝茶、谈茶、学茶道,争相到“试验田”参观。王兴强趁热打铁,邀请市里、县里的领导及茶厂代表到村里品鉴新茶,肖家坝空前热闹起来。

  王兴强开始了他的第二步,铺开“茶事”。

  “家里有土地的,可以流转土地,村里给每亩付流转金3000元。家里没地的,村里提供优先就业机会。”王兴强一动员,就有39户村民拿出土地参加流转。

  “有土地流转金做保底,家里人的生活就有了保障,其他事就可以甩开手干了。”王兴强说。

  乡亲们的热情投入,让王兴强迈开第三步:成立合作社,创立村里的品牌。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奔波于各大茶厂寻找合作,最终选定与县里的一家茶厂进行合作。

  如今的肖家坝,已经有了总面积3000多亩的4个高端有机茶园。村里又将茶园观光、九台山景区和几个水库连接起来发展旅游业,肖家坝一下成了宁强县旅游的“香饽饽”。王兴强又琢磨如何打造特色茶叶小镇。

  “我们作为村干部,就是要落实党的部署,将党的形象塑造在每件事上,落到集体发展和致富上。”王兴强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村里面貌大变,100多户脱了贫,另有60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茶厂务工。除了土地分红,每年在茶厂务工的村民最多的可以领到1万多元工资,村里也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随着西成高铁通车从村前经过,王兴强的“茶事”也开始提速:利用苏陕协作开展农产品加工商贸合作,销售村里的土特产;和西安大唐西市合作规划“氐羌田园”综合体;围绕“六沟七梁”规划“一带六谷四堂”文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