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千年乡村的文化记忆
——北京市朝阳区探索“现代农村文化凝聚力”纪实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
编者按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北京市朝阳区深入挖掘整理乡村文化内涵,从2013年至今,在北京率先建设了南磨房乡、崔各庄乡、半壁店村、高井村等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颜值突出的乡情村史陈列室,走出了一条先行先试的路子。人们走进其中,在重温故乡历史的过程中,重获归属感、自豪感和成就感。乡情村史陈列室逐渐成为朝阳农村地区人文历史的宣传站、文化遗产的传承地、民俗风情的展示台和乡愁乡情的寄托处。
朝阳区位于北京市东部,面积470.8平方公里,是北京城六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引发了剧烈的城乡变迁,农村地区许多历史遗存、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正在加速消失,守护和传承千年乡村历史文化迫在眉睫。
从2013年开始,朝阳区就通过文物的收集整理、文脉的发掘梳理等方式,建立乡情村史陈列室,记述和反映朝阳区农村地区的历史变迁,帮助村民留住乡愁。至2018年年底,朝阳区共建设乡情村史陈列室17个,在建和即将建设的有7个。
朝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军胜表示,曾经的故乡,一直在我们心里,是永远割舍不掉的、弥足珍贵的记忆。乡情村史陈列室把散落在群众身边的历史文化元素很好地留存和传承下来,是记录村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是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窗口。通过展示乡情村史,可以活化乡村记忆,增强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1、破解文化发展短板 保留乡村文化的根
虽是隆冬,北京城依然车水马龙。
从东四环的欢乐谷,沿着京哈高速向东驱车六七公里,就到了朝阳区豆各庄乡。10年前,这里还是一眼看不到边的农田。从2009年起,豆各庄乡十几个村搬迁上楼,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豆各庄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辽代,至今仍然留存着多处古迹,如萧太后河、张翼祠堂、600多年的西马古树等。上楼后,环境改善了,生活方式改变了,可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仍然割舍不下这浓浓的乡愁记忆。
2016年,豆各庄乡将保存完整的清代工部侍郎张翼的祠堂开辟成乡情村史博物馆,用300多件实物、图片生动呈现豆各庄乡历史发展的巨大变迁。馆长梁勇告诉记者,村民听说要建村史馆,纷纷从家中捐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老物件。捐赠展品的村民也经常来到村史馆,向观众讲述自己展品的故事。有的老人说到动情处,禁不住老泪纵横,希望大家记住和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朝阳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乡情村史陈列室,是希望能够在故土新居上留下历史、留下文化、留下浓浓乡韵,引导群众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保留农村文化的根。”
作为首都文化发展大区和文化资源聚集区,朝阳区有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北京最时尚的文创区,北京最国际化的使馆区,北京最现代的商务区,大剧院、文化馆、博物馆、24小时书店比比皆是,但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多分布在中心街区和大型居住社区。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朝阳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核心区的短板。
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破解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难题,朝阳区以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为抓手,推动传统乡土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深度融合,把历史文脉与村庄发展的变迁史、改革开放给乡村带来的巨变全景式地展示出来,让人们走进陈列室去寻访村史、感受文化、领略技艺,让传统乡音、京郊遗韵唤起人们的回忆和乡愁。
2、讲述故事挖掘文化 让老人口中的历史留下来
流经朝阳的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元世祖命名,是当年北京的一条经济命脉,也是京城著名的风景游览区。高碑店乡的半壁店村,依通惠河而建,依通惠河而兴,半壁店村的故事由此拉开了序幕。走进半壁店村史馆,映入眼帘的是一棵仿真的参天古树,古树四周是模拟的流淌河水。“所仿古树是一棵菩提树,树龄有300多年了,至今仍然顽强地生长着,是半壁店村的标志之一。传说曹雪芹与朋友在通惠河乘船而游,曾在树下作诗。”村史馆工作人员介绍道。
在半壁店村陈列室,一个重达1.5吨的保密柜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这是1958年周恩来总理批准,拨款两万元人民币从德国买回来的,曾装载着我国“两弹一星”的绝密资料,可以说是镇馆之宝。捐赠者是71岁的吴寄学老人,他的父亲吴景云,是新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二二一厂的副总工程师。“保密柜见证了中国原子弹诞生的全过程。”据吴老介绍,1987年,二二一厂撤厂,很多资料和仪器被销毁和处理。他的父亲购买收藏了这个保密柜,并运到北京半壁店的家中。一件件藏品、一块块展板、一个个仿真场景,静静地讲述着这个通惠河畔千年古村的变迁。
隐藏在一片果林里的崔各庄乡情村史陈列室,建成于2014年。走进农家院落,三间平房映入眼帘,院子里石磨、碾子、水井、辘轳一应俱全。陈列室设计师吴运涛介绍:“这里的一大特色就是体验式参观,用真实物品反映时代变迁,体验久违的历史年代感。”
朝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张爽表示,“崔各庄乡、高碑店乡半壁店村两个乡情村史陈列室,已列入2018年北京市首批重点宣传的乡情村史陈列室典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变成了老人口中的历史。农村生活、民俗文化和一些历史事件,只能在教材和图片里才能看到。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有味儿,而最割舍不下的那一缕乡愁,现在也有了乡情村史陈列室替大家保留”。
3、让老物件活起来 建最美乡村增强文化自信
乡情村史陈列室建成了,该如何让老物件活起来,让家园记忆实起来?
朝阳区创新展览模式,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按照“一村一品、一室一韵”的要求,与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郊野公园、老旧厂房、现有文化活动中心等场地,实现乡情村史陈列室从单一功能向多元转型,既全景展示村史、村情、村貌,传承村庄记忆,又实体弘扬文明风尚,让陈列室美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形成了定位鲜明、各有特色的展览风格。
朝阳区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乡情村史陈列室在布陈上突出了三大特色,即有内涵、有意思、有活力。如孙河乡乡情村史陈列室,在详细展示孙河乡发展轨迹、历史沿革的乡情同时,还积极挖掘因“车船店脚”繁荣兴盛而带来的独特“走会”文化,以此宣传康营村子弟大秧歌、调香老会等传统民间花会项目;南磨房乡情村史陈列室用沙盘、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全景展示传统农业文化,让收集起来的1000余件老物件潮起来。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朝阳区还将思想引领与文化体验结合起来,使乡情村史陈列室更有凝聚力、向心力。如高碑店乡高井村史馆一馆多能,成为道德讲堂、党建馆、档案馆、村史馆和妇女之家展馆“一堂四馆”。道德讲堂创新形式,开展“专家讲、学者讲、党员讲、村民讲”,成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北京市高校教师教育基地和北京市外事活动接待窗口。
4、培育1900余支文体队伍 发扬光大民俗民间文化
2018年10月24日,北京朝阳体育中心热闹非凡,来自朝阳区19个乡的近7000名农村群众参加舞蹈、太极表演等节目,展示朝阳农村地区全民健身的丰硕成果。朝阳区农委负责人表示,朝阳区不断拓展、延伸乡情村史陈列室的文化内涵和载体功能,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彰显朝阳农村发展新气象。
目前,朝阳区已设立19个文化能人志愿服务工作室和11家农民自办的文化大院,培育黑庄户千人腰鼓、崔各庄十三档民间花会等1900余支文体队伍。
闻名遐迩的崔各庄地区“奶子房民间花会”,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很盛行。每年农历的四月十四、十五两日,当地农民给娘娘庙中供奉的圣母娘娘过生日,在娘娘庙前大闹花会。在拜寿送礼过程中,民间艺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杂艺表演,秧歌、中幡、旱船等,再配上民族服装、民族器乐、民族唱腔等艺术形式,演绎着历史故事,成为崔各庄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活标本。
这些文化活动、仪式礼俗,是朝阳农村地区广大群众的共同记忆,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精神基础和情感纽带。
据介绍,近年来,朝阳区共举办了“农民艺术节”“乡村大舞台”“民俗文化节”等多项富有农村地区特色的文化活动。仅2018年,朝阳区农村地区就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720余项,参与人数80余万人次,形成了“乡乡有品牌,村村有亮点,月月有活动”的喜人局面。
刘军胜表示,下一步,朝阳区将选择具有特殊意义和代表性的藏品、事件,深挖故事,让人、事、物多要素联动融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历史智慧告诉今人,激发大家传承弘扬优秀乡土文化的热忱,让传统乡音唤起人们的回忆和乡愁,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1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