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5日消息(记者韩晓)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东元村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浦头镇,是当地较偏远的村庄之一。然而,这里却让人丝毫感受不到“偏远”或者“荒凉”。东元村不仅人丁兴旺,而且户户通了水泥路,家家都是小洋房,全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3.5万元。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全民创业”。
为了鼓励当地村民自主创业,村干部不仅带头“吃螃蟹”,还为村里的每一家企业提供精准的创业服务,解决村民们的创业难题。东元村全村900多户,有600多户都选择了自主创业,目前总产值超过11.5亿元。当地村干部们是怎么做到的?
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浦头镇东元村,师以海正在自家的纺织作坊里忙碌着,临近春节,各地的订单多了起来,这几天他正加班加点赶制货品。师以海的作坊有120台机器,而员工只有三位。就是这样一个作坊,却可以让师以海一家的年收入达到几十万。
师以海:纺织的是衣服上用的,比方说这个鞋带。我的地方大概400平方不到,正常的年收入30万左右。
从作坊行走不到100米,便是师以海自己的家,他的家是一栋三层洋房,不加院子,足足就有将近400平。
在东元村,师以海的生活和收入只能算是比较普通的中游水平。水泥街道两旁,各种样式的三层小别墅整齐排列,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像城里一样一应俱全。除了“富裕”的乡村景象,这里随处都能听到纺织机器的轰鸣声,别墅间相隔的平房和车库,就是村民们自己的工厂和作坊。
目前,东元村共有村民2329人,其中60%的村民都创办了自己的私企,或者成了个体工商户,而东元村也因此成了“全民创业村”。
曹德高:我们主要的是以服装辅料,其他的有消防消防器材,还有那个绳网带,还有就是体育器材。四大产业支柱。2017年我们达到是11.5个亿总产值。
曹德高是东元村的党总支书,也是东元村最早创业的一批人之一。1999年,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刮起了一阵“外出打工”的热潮,东元村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也随之走出了自己的家乡。来到江苏南部的曹德高第一次看到了企业的繁华,也体会到了家乡的贫穷和落后。于是,在外打拼几年后,他就带着自己积攒下的资源,和老乡们一起回乡办起了纺织厂。
曹德高:当时没人敢投资,所以我打工几年的钱就拿出来,我说带头,当时搞了三台机器,自己做工人。第一年挣得也不多,五六千块钱。第二年成本全部收回来了,还盈利了2万多块钱。第三年挣了10万块钱。我就更有信心了。打工的人,我劝他们回来,我说不要去打工了,我们确保你们创业成功。
由于赶上了“经商下海”的好时代,曹德高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而村里几个有经商意向的村民,也在第一批创业村民的带动下成了村里的大户。然而,东元村的创业热潮并没有止步于此,经过协商,最先富起来的村民开始把自己的资源和信息分享给村里的散户,带动又一批村民实现了致富。
2006年,东元村已经建起了成熟的信息共享平台,如果谁家有多余的货单,都会分给货单较少的人家。这样一来,村里创业的村民不仅没有了市场竞争,还能拧成一股绳,完成更多的货品制造,可谓一举两得。
曹德高:信息共享就是我们这一块谁家的单子多,谁家没单子,我们促平衡。我们这些小老板很了不起的,他们自己去接单子,大户做不了的就分给散户。
除此以外,近些年,东元村还形成了自己的贷款“联保”制度,也就是说,无论村里哪户人家需要创业贷款,村里都会几名大户帮他去银行进行担保,确保创业者能够顺利、快速地拿到资金。
曹德高:为什么叫联保呢?就是这五家我们联保,要需要资金,我们给你担保,三年,想贷多少款,到银行里自己办手续,直接贷款就可以了,这个很简便,给我们这块经济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村民们团结一致进行创业的劲头,为东元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然而,这背后的一切也离不开东元村干部的带动。曹德高告诉记者,历年来,东元村的村干部基本都是在做生意方面有过一些作为的致富能人,他们当了村里的带头人,能为村里的创业者们解决很多问题。除了村里平时的工作,现在,东元村的村干部们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针对不同农民的不同创业难题,给出精准的协助方案。
曹德高:我们村里领导这一块挺到位,为民服务。经常了解每家每户的经营状况,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尽快解决。如果有些企业不行的,我们劝他倒闭,又投入市场循环,好几个僵尸企业,我们都救活了。每月20日我们有个党员活动日,我们在村里调研,有什么情况可以向我们反映。我们也要了解现在市场变化,不了解的,收集资料研判,然后给他做导向。
在曹德高看来,想要让“全民创业”的热度持续下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紧市场的脚步,不断转变经营的策略。为此,东元村的村民和村干部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然而,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东元村的创业群体也必须注入年轻的活力。
在东元村的一处平房大院里,今年30多岁的吴家俊正在机器轰鸣的厂房里穿梭,十年前,年轻的他回到老家,在同村前辈的帮助下建做起了自己纺绳厂。和老一辈创业者不同,吴家俊的生意大部分都是在网上交易完成的,而且早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吴家俊:80%销往国外,主要是通过上海外贸公司联系。你看订单都是英文的,年纪大的也看不懂。我们通过电商做,资金比较稳,销量比较大。外国人一个订单都是几万美金。
现在,吴家俊的厂房里有110台机器,可以纺织出10多种不同用途的绳子和网具,每年,这个占地4亩的工厂,可以为他一家创造60万的收益。作为东元村比较年轻的一批的创业者,他已经决定在家乡扎根落地。
吴家俊:我认为最大的好处是有资金,我们刚开始搞的时候,肯定是没什么本钱。跑到银行去贷款,银行也不会认识你。我们通过村里可以担保。村里面对我们各方面扶持很多。第二是交流,村里给我们提供平台,创造机遇、经验,还有各方面的资源。
吴家俊告诉记者,现在,东元村更加年轻的一批的年轻村民也开始纷纷回乡,这些20多岁的新鲜面孔将会和他一样,受到东元村父老乡亲的照顾,在故乡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地。而“晋升”为创业前辈的他,也会无私地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们。
吴家俊:自己把生意做大,也不能忘了村里,村里只要需要我们,我们肯定出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为你创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