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走进新时代,共绘长江美,沿江各省市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人民网推出“长江龙·舞起来”大型主题调研采访报道,走访长江沿线省份,用记者的视频、图片、文字,讲述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民生长江的美丽故事。
浩浩荡荡地,万里长江自西向东,一路奔流而下,在流经江西时悄然拐出一道弯,留下152公里的江岸线。赣江、抚河、信河、饶河、修河共同汇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经湖口融入长江,“五河一湖一江”共同哺育着四千余万江西“老表”。
在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中,只有江西、贵州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生态秀美、名胜甚多,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也提出,希望江西“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近年来,江西省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举全省之力打造水美岸美产业美的长江“最美岸线”,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江西力量”。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江西还坚持把长江九江段与江西“五河两岸一湖”作为一个整体,全流域全方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五河两岸一湖”形成一条心、成为一家人、汇集一股劲、打造一盘棋,消除邻避效应,各尽其力,各美其美,确保一湖清水流入长江。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必须完成的时代考卷。江西将全力以赴推进‘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着力打造‘外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的长江‘最美岸线’,努力交出一份让党中央和人民群众满意的优秀答卷!”江西省委书记刘奇的誓言掷地有声,江西绿色崛起的步伐坚定不移。
各美其美 共护一湖清水入江
古有“负山面江,胜概甚伟”之称的大观楼,千余年来一直静静伫立在江西高安的锦河岸边。站在这座明清风格的建筑上凭栏远眺,江风浩荡,碧水如带。蜿蜒的河水由南向东,经赣江汇入“长江之肺”——鄱阳湖。
大观楼下,一座架设在数十只浮船之上的浮桥连通两岸。20年前,从高安市交通局下属航运公司退休的老周携家人在一条趸船上定居下来,干起了看守浮桥的活。“我主要工作是守着这座浮桥,保证过往行人的安全,也经常帮忙打捞河里的垃圾。”如今,年近古稀的老周守桥已经二十年,成为锦河水质由好变坏再变好的见证者。
“80年代的时候,河水是可以喝的。住在河岸边的人天天都来挑水回家吃用。”忆起往日锦河水的清澈,老周语带怀念。“后来水就不行了,最严重的时候整个河面都是酱红色的,漂浮着很多泡沫和排泄物,空气中还弥漫着浓浓的臭气。”而这让锦河水变差的“罪魁祸首”正是高安支柱产业之一的生猪养殖。
高安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养猪让很多高安人挖到了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巅峰时期,高安的猪场高达7500多家。然而,在收获红利的背后,生猪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那个时候高安没有一池好水,村庄散发臭气、水体变黑变质,整治刻不容缓。”高安市委书记袁和庚告诉记者。
为了复原这一河清水,高安在主要河流附近、在饮水源和聚水区设置了禁养区,对禁养区外环保设施不达标的猪场实施退出制度。经过近两年的强力整治,近4800多家、占地360多万平方米的猪场被拆,全市养猪场的数量下降到500余家。“这两年河水又慢慢变清了,空气也没味了。”老周望着锦河水,脸上泛起笑意。
猪场少了,环境好了,当地老百姓的生计会不会出问题?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养殖户跟着政府换了思路,有转行种药材种水果的,也有升级做生态科学养猪的,绿色经济的收入并不比以前少。
离开高安驱车北上,行驶60多公里,就到了靖安县。这座人口仅15万的小城,却有着高达84.1%的森林覆盖率,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示范县。
北潦河是靖安县母亲河潦河的分支,入修河后再汇入鄱阳湖。46岁的河北村村主任王启明是北潦河的一名河段长,所管辖的河段绕靖安县城而过。县城人多,生活垃圾就多,这河段也就比较难管。
冬日的北潦河岸,依然是一片绿意盎然。一大早,王启明骑上电动车,前往岸边巡逻。查看一圈后,王启明在靖安县河湖办工作群发了一条消息:“河道两边菜地集中处理,居民都很配合,水葫芦清理也很理想。”
这条消息发出后即刻显示在靖安县生态云智慧展厅的大屏幕上,与此同时,在展厅另一边的生态云平台上,轻触屏幕,即能查看靖安县域内实时的空气环评、城市噪音、河湖监管等信息。
靖安县县长严旭辉向记者介绍称,生态云平台就是靖安县域生态的“千里眼”,其背后是遍布靖安全境的20个监测点位、30个摄像头、260个传感器,依靠光纤和无线传输设备实时数据传输,“确保不让一滴污水出境。”
2015年底,江西在全省实施河长制;2018年11月底,江西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江西省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条例》,更是将“保护一湖清水”上升到了法律层面。
3年来,和王启明一样,江西省内省市县乡村五级近2万名河长都是“五河一湖一江”的生态守护神,从各个水源地护送着清水汇入鄱阳湖,最终注入长江。
流动不息的水,将江西的“五河两岸一湖”与长江紧密连在一起。要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就必须在全流域污染防治上下功夫。江西把“五河两岸一湖一江”看作一个整体,全流域、全方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地表水质优良率由2015年的81.4%提升至2017年的88.5%,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2015年的93.8%提升至2017年的99.1%,确保了一湖清水入长江。
美人之美 打造最美岸线样板
长江奔流入赣,首站便是九江瑞昌。
被誉为长江明珠的瑞昌,拥有19.5公里长江岸线。冬日里,走上瑞昌市梁公堤举目远眺,江水浩荡,江堤蜿蜒。水草、芦苇、绿树、江堤,4条层次分明的绿色保护带由江岸向陆地渐次展开。沿岸码头整饬,航运秩序井然。
曾几何时,因经济利益的驱使,沿江村民非法抢建了一部分码头,宝贵的岸线资源被非法侵占。非法码头将岸线切割得支离破碎,堆砌的沙砾、裸露的土壤,留下一个个难看的伤疤。
瑞昌市联合发改、港口、河道、海事等20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和涉水管理部门为成员单位,专门成立长江综合保护局,开始重拳打击和开展沿江非法码头整治,三年来共拆除24座码头27个泊位。
在巩固岸线整治成果的基础上,瑞昌市全面启动长江瑞昌段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约2亿元,打造长江“最美岸线”的“示范样板”。
栽种树木4.4万余棵、芦苇90万余株,播撒草籽2000余公斤,新增复绿面积2000亩,“非法码头”转身变为“沿江公园”,成为市民们健身休闲的场所。目前,沿江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复绿工作正在实施,公用码头至老鼠尾段生态修复已基本完成。
“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要压实责任打好这场硬仗。”九江市委书记林彬杨说。
一方面,做好化工出清,年底前要对第一批列入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小化工企业关闭退出名单的企业清理整顿;另一方面,做好岸线治理,“堤外打造生态绿化带,堤内打造园林景观带”,实现“一湖清水”。
“九江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决不能断子孙的后路,不能成为历史的罪人。必须从重化产业的定位中真正地走出来,把生态绿色之弦绷得紧而又紧,一丝一毫都不能放松。”林彬杨说。
沿长江顺流而行,走在九江市城西港区“最美岸线”一公里示范带长江大堤,一边是浩瀚长江滚滚东流,一边是绿道纵横生机盎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月底,这里还将举行一场半程马拉松比赛。
“环境变好后,平时有空就会过来这里散步。原来路面坑坑洼洼,到处都是尘土,我们都躲着走。”生活在附近的王大妈,谈起堤坝近两年的改变,满脸喜悦。
在引进项目方面,紧邻长江的九江市城西港区严把项目关,积极引进占地少、能耗少、高科技含量项目,对重污染、重化工、高耗能等项目,无论投资多大、效益再好,均“一票否决”。
2017年,国内某知名造纸企业计划到九江市城西港区投资200亿元,建设工业包装纸生产基地,达产后税收15亿元,但综合考虑环保等因素,经开区决策层最终毅然放弃项目引进。
正是严苛的生态环保准入,让长江流经九江市城西港区的19公里长江岸线,成为一条串起绿色产业的黄金水道,筑起一道绿色长堤。
美美与共 加快绿色动能崛起
隆冬时节,位于高安市建陶基地铁路专运线旁的建陶基地清洁工业燃气项目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江西省建筑陶瓷基地创建于2007年,位于高安市八景、新街、独城三镇交界处,是全国唯一国家级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目前入驻企业119家,其中陶瓷生产企业54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我国第二大建筑陶瓷产区。
近年来,如何更环保地发展成为企业乃至高安市政府的必选题。
“清洁工业燃气项目建设之前,基地内的陶瓷企业多为自己烧煤,污染治理难度很大。2019年11月份项目投产后,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将成为历史,从根源上解决陶瓷基地环境污染问题。”江西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管委会书记席永春谈道。
粉碎、碾压、烘焙……过去堆积如山的陶瓷废料,摇身一变,成为“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透水砖。
走进高安市江西绿岛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厂区,数辆“后八轮”工程车载着满满的陶瓷废料等待卸货,生产线上,一块块生态陶瓷透水砖正在成型。因为质量过硬,这家成立仅5年的高新环保企业的产品已经卖到了全世界。
“我原来是做日用陶瓷的,每年产生大量的陶瓷废料无法处理,占地又污染。于是,开始尝试将陶瓷废料变成透水砖。”江西绿岛创始人李勇说。
这一尝试,解决了陶瓷固废难以分解的难题。
而今,高安每年产生的20多万吨陶瓷废料,江西绿岛的两条生产线正好可以全部“吃掉”。
“投资1.5个亿,投产前两年亏损2000万,差点倾家荡产,后来我想再坚持一年,如果没起色,我就做回我的老本行。随着海绵城市发展理念的提出,我慢慢扭亏为盈。”回忆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李勇感慨万千。
企业的转型升级必然经历阵痛。然而,受益于绿色发展,又反哺于绿色发展,李勇坚定着自己的选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选择主动转型。
抓住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契机,江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让新动能尽快成长为“主力军”。
重拳整治长江干线非法码头的同时,九江港口码头规模化发展提速。“赣鄱千年黄金水道”重振辉煌,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在上港集团九江港集装箱码头,作为京九大动脉和长江黄金水道唯一交汇点,积极开通重庆—九江—上海的水铁联运业务,打通大西北货物进出三峡痛点的同时;主动谋划九江—赣州木材专列对接,一路连通两港、南北变通途。2017年九江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万标箱。2018年,该项目又启动二期建设,建成后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60万标箱。
在九江市经开区,一座蓝白相间的7层高正方体建筑矗立在九江琵琶湖旁,一路之隔就是滚滚长江。这里正在建设的,是面向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冷链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九江进口肉类指定口岸。预计建成后,一箱牛肉从巴西到九江,只需要15天,物流成本降幅可达30%以上。
水美、岸美、产业美,长江“最美岸线”的建设,改变着沿江两岸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模式。
大山深处的靖安县高湖镇古楠村,“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 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走出一条生态发展的富裕之路。
“我们成立了合作社,把全村的山林、田地统一流转。山上养鸡种果、山下养猪养鱼、稻田养鸭养蛙。”古楠村村支书钟英华介绍说,古楠村的生态养殖、绿色有机农产品,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南昌开起四家直营店。
走“生态路”,念“山水经”,打“休闲牌”,古楠村鼓足干劲打造美丽乡村,变田园为景区,变农家为客栈,把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实现“以游促农、以农兴游”,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在村落中心位置的村史馆里,一张“村规民约”格外引人注目。钟英华告诉记者,这张公约规范着村民的日常行为,也让村里的环境越来越整洁、宜居。
万里长江奔流不息,承载的是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谁都无法离开共建共享而独善其身。江西以“一盘棋”的思想,着力打造“外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的长江“最美岸线”, 书写“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时代考卷。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江西一幅百里长江“最美岸线”画卷正在渐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