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月1日电 题:一夜寒风话新年——极寒跨年夜里的劳动者之歌
新华社记者 段续
新年快乐!时针指向2019年1月1日0点那一刻,对许多坚守岗位的人来说,跨年夜,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夜晚。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守候着新年万家灯火……
“灯不亮,我们不走”
-20℃,行人步履匆匆,店铺临街的窗户上一层白霜。饭店里很热闹,新年前夜,聚餐的人很多。
对于吉林供电公司抢修班的李岩、张国权、李令泽来说,新年夜只是普通的工作夜。
抢修车正赶往一处老旧小区,有人打来电话,停电了。小区很大,路径复杂,但这难不倒他们,道路走向、楼宇位置……早已烂熟于心。
抵达、问询、检测……配电箱掉电了。几分钟的工夫,露在半指手套外的手指冻得通红。几人无话,衣服摩擦的窸窸窣窣声,在寒夜里听的真切。
啪!合上闸,灯亮了,报修的居民连声道谢。几人回到车里,等待着下次呼叫。“灯亮的感觉最好,但快感只能持续几秒。”张国权笑着说。
28分钟——在吉林市区,这是抢修队从接报到抵达现场的平均时间。配电运检室的70名员工,每年会接到2万多报修单,抢修小组每天会出动10多次,不论春夏秋冬。节假日里,临时抽调后,配电运检室的人力翻了三倍,210人随时待命。
如今,电网越来越智能,运检室已能对70%的故障进行预判,抢修队出动的还会更快。“灯灭了,我们就上,灯不亮,我们不走。”李岩说。
“我们多加些水,旅客就能多用”
31日晚10点48分,K266次列车缓缓驶入长春站,目的地北京,也即将驶向2019年。轨道旁,一阵阵冷风往上水值班员赵大勇的领口里钻。此时,零下23摄氏度。
列车停稳,赵大勇一路小跑,找到注水口,拉出送水带,穿梭在车厢外。停留的八分钟里,赵大勇和两名同事要尽可能把水箱注满,这些水供全车旅客饮用、洗漱。
跨年夜和平时没什么两样,列车一样的停留,赵大勇一样在守候,天气依然寒冷。
上水是技术活:穿少了不行,冷,穿多了不行,影响作业;快了不行,必须“左顾右盼”保证安全,慢了也不行,列车停留时间短;水少了不行,车里缺水,多了还不行,溢出来会在轨道旁结冰……上水工们练就了“听声识水”的功夫,一听,就知道深浅。
时代在变,作业条件也在变。原来的手动水井换成了自动加水机,送水带有了保温箱,伸缩自如,动车组有了水位显示,更直观。“劳动强度降低了。”赵大勇说。只有寒冷没变,冰冷的轨道旁,不时有列车呼啸而过,带来凛凛寒意。
长春站也在变:赵大勇刚上班时只有3个站台,每天只有80趟车,现在有377趟,16个站台满满当当。“有时旅客对我们竖大拇指,心暖!”赵大勇说。
“只要多站一会,就能少几次事故”
时针跨越零点,远处零星烟花闪烁,2019年已来。102国道上,长春交警支队民警孙铁鸣站在路边,看着来往的货车呼啸而过,警灯闪烁的光晕映在面庞上。
孙铁鸣所在的长春市交通治安巡逻大队安龙泉中队,值守着长春东大门,往来货车众多。司机们习惯于夜里赶路,车流量不小。
“看看路况,查验车辆,制止疲劳驾驶。”孙铁鸣简述着任务。他已经数不清站着度过了多少跨年夜,“节假日巡逻频率更高。”孙铁鸣说。
驻车时是否设置警示牌、灯光是否正常、有无疲劳驾驶……看起来琐碎的小事,实实在在连接着群众安危。“我们多站一分钟,或许就能减少一次事故。”他说。
漫漫长夜,有时也会孤独,但在孙铁鸣心里,越孤独越好。“我们越‘没用’,就说明交通状况越好,没有事故。”孙铁鸣笑着说。
从警25年,他看到了许多变化:事故越来越少,驾驶员素质越来越高,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大,他们也越来越忙。对讲机响了,有人需要帮助,孙铁鸣即将驾车离去,临走时,他对记者敬礼:“新年快乐!”
是啊,新年快乐!从2018到2019,对于许多劳动者来说,这只是个普通夜晚,当您享受万家灯火、当您坐在温暖车厢、当您驾车去往他乡……那些看不见的角落里,有多少个劳动者在默默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