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80年前,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宁静的书桌。193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师生们“辞却了五朝宫阙”,辗转流离到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翌年迁徙昆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在滇8年,八千师生勠力同心、结茅立舍、传薪播火,更有八百多名师生投笔从戎,抗战救国。西南联合大学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72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名师巨匠等大批栋梁之材。抗战胜利,三校北返,西南联合大学将师范学院遗赠云南,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成为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
80年来,西南联大精神一直在云岭高原上传薪播火,在云南师范大学弦歌不辍。日前,西南联大1944级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参加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活动时说:“纪念西南联大就是传承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传承为国家兴亡而奋斗的精神。”
“我们学校是云南唯一一家两次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建设单位,全都是同学们完成的作品。”云师大学生处干部杨进勐说。2017年1月,反映西南联大历史题材的历史话剧《未央歌》荣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全国一等奖,该剧由云师大历史学院学生社团鲲鹏话剧社创作演出。早在11年前,云师大推选的《弘扬西南联大精神 构筑特色校园文化》就荣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全国一等奖。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推选活动,则由光明日报社和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西南联大旧址包含西南联大校门、“一二·一”纪念标志广场、西南联大教室旧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等标志性建筑,是国家级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每年都吸引着海内外的3万多游客前来参观,也是云师大师生们经常瞻仰的地方,每年有40至60名师大学生义务讲解。
云师大以最恒久的方式来传承西南联大精神。10月31日,西南联大博物馆在西南联大旧址开馆,以恢复重建的西南联大图书馆作为建筑主体,展出实物及各类档案1000多件,历史图片1200多张,新增了西南联大与抗战、西南联大与云南等板块,首次公开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抗战实物。
“我们纪念西南联大,不仅是回忆校史,更是缅怀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告诉记者,3年前,一位西南联大负责人的后人从北京赶来瞻仰西南联大旧址,参观后他眼眶湿润了说,“我虽然没有在这块土地上成长,但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和眷恋”,他决定资助云师大的贫困学生。
“云南师范大学80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创业史。”云师大校长蒋永文说,80年来,云师大继承了“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合大学校训,使西南联大文化植根于云岭大地,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今年9月开学典礼,云师大党委书记饶卫为全体新生讲授了题为《弘扬联大光荣传统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入学第一课。多年来,云师大每年为新生举办“入学第一课”,为毕业生举行“毕业最后一课”,其内容贯穿了西南联大精神。1986年以来,云师大就开设了研究西南联大的硕士专业和本科课程,历史学院院长邹建达说:“我们希望本科生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播者,研究生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研究者和传承者。”
近日,云师大举行了一场“大师与青年学生对话”。主持人代表师生提出一个问题,“西南联大精神到底是什么”。潘际銮院士回答:一个人不仅要为自己的事业努力,更要为国家的发展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