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段京剧的锣鼓经奏响序曲,交响乐所展现的画面慢慢铺开,一个京剧戏班的故事在音乐中得以“复苏”。16日晚,叶小纲首部歌剧作品——《咏别》无词版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首演。指挥张国勇执棒上海交响乐团完成了这部蕴含京剧元素又颇具难度的作品。
四幕歌剧《咏别》诞生于2010年,通过对旧时代一个戏班子艺术家们之间事业、感情及生存矛盾的纠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探讨了人性本质问题,有深厚的人文厚度。作品音乐结构精致、旋律优美、配器精湛,有丰满的交响化思维和创造性。就故事而言,类似电影《霸王别姬》,又不尽相同,考虑到歌剧上演牵涉到演员、舞美、布景等方方面面,故而已有8年未曾亮相舞台。
此次,根据歌剧《咏别》改编的交响组曲《咏别》,被视作上海交响乐团对该歌剧另行委约的一个尝试。由作曲家将该剧的声乐部分删除,只保留歌剧《咏别》众多乐队的演奏部分,几乎没有做任何连接。这一手法类似后人对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指环》做乐队部分的切割。交响组曲《咏别》是从歌剧2个多小时的体量中,抽出约 40分钟乐队部分,依旧保留原先四幕的标题——《相遇》《应诺》《流离》和《诀别》,作为交响组曲《咏别》的四个乐章。
即便剥离了剧情、台词和表演,人们依然能从《咏别》的音乐中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国粹京剧的气韵,加插在乐曲中的锣鼓经,也是这部交响组曲的特别之处。对于如何将中国戏曲和西方交响结合,叶小纲坦言这是“吃工夫”的活儿,要融合得不刻意,需要自小浸润在这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我们这辈人,自小都是跟着长辈听戏听惯的,就很自然地将这份熟悉感带入音乐中。这是需要从小‘下功夫’的。”
中国近年来做了许多歌剧创作的尝试,但在叶小纲看来:“大浪淘沙,真正的经典还留待时间的考验。”当然,在探索“民族歌剧”的道路上,他也有自己的坚持:“‘民族歌剧’的界定现在并没有统一标准,但在我看来,民族歌剧最起码得运用歌剧通用的准则,在音乐性上是具有国际性的,中国人能唱、外国人也能唱。用民族唱法演绎歌剧,只是一种,可若以此为标准就显得狭隘了。”(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