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旅游环保

重庆:"轮渡过江"看风景 "桥梁之都"联世界 发布时间:2018-12-08 来源:人民网

  11月的重庆,江面微风吹拂。朝天门两江(指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往返朝天门与弹子石的201号轮渡搭载着数以百计的乘客,在江面上平稳航行着。甲板上,不少游客拿着相机,对着江上的桥和沿江两岸的风景,拍个不停。

  轮渡驾驶舱内,握着舵轮的53岁老船长李顺伟两鬓已略斑白。抬头间,千厮门大桥屹然在立,大桥一头连接“网红景点”洪崖洞,一头连接繁华的江北嘴CBD,桥面上下两层,上层汽车疾行,下层轨道列车飞驰……

  轮渡靠岸,汽笛鸣响,回荡在江面之上,李顺伟的思绪被拉回到37年前——那时候,两江上的轮渡也如桥上的汽车一样,往来频繁。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的巨轮已驶过40年,回首来路,重庆用改革刻下印记,将天堑变为通途。这座曾依靠轮渡通达两岸的山城,如今桥轨飞架南北,已然成为拥有8D魔幻交通的现代化城市和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之一,而这,也加速了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步伐。

  轮渡上的城市 每天数10万乘客坐船过江

  37年前,16岁的李顺伟进入重庆客轮公司上班,从水手一路做到船长,他的前半生都与两江上来来往往的轮渡打着交道,他也见证了轮渡从乘客摩肩接踵到萧条冷落,再到成为旅游“网红”的全过程。

  “长江边,坐轮渡,一坐坐到铜元局……”李顺伟对这首昔日的重庆童谣记忆犹新。“我们重庆是座江城,长江、嘉陵江把主城区一分为三,江上没有桥的时候,轮渡是重庆人过江唯一的交通工具。”

  据重庆客轮公司提供的资料,早在1938年,重庆便有了第一条轮渡航线,储奇门——海棠溪航线。在抗战年代,轮渡是重庆市民去往南山,躲避日机轰炸的“生命线”。

  “改革开放初期,是重庆轮渡最辉煌的时候。”在李顺伟的记忆中,那时两岸工厂众多,市民上下班往来、商贸交易频繁,轮渡最鼎盛的时候,公司有40艘船,19条过江航线,以朝天门码头为起点,沿着长江往上游走通达马桑溪,往下走通达长寿;嘉陵江往上走通达北碚。

  “每天,轮渡从早上5点多就开航,不到10分钟就发出一班。直到晚上10点,最后一班轮渡才收航。”提到当年盛景,李顺伟嘴角轻轻往上扬,“岸上坐船的人经常都是排起长队,能装几百号人的轮渡经常都是满载。公司有数据统计,平均一天下来乘客量超过10万人次,逢年过节为了疏散客流,我们还时常会开夜班加班航线。”

  每日数十万乘客坐轮渡过江的盛况,随着重庆两江上桥梁的逐渐增多而渐渐衰落。

  尤其是在1980年石板坡长江大桥通车之后,重庆两江上的跨江大桥逐年增加,许多过江轮渡航线陆续关停。到今天,过江轮渡航线已从鼎盛时期的19条萎缩至2条。

  为修桥万人齐捡鹅卵石 改革开放加速“桥都”建设

  两江交汇赋予了重庆得天独厚的山水美景,但重庆交通也一直受哺育她的两江所困,受载客量、运输时间、天气等的限制,过去靠轮渡过一次江要计划很久,遇到大雾轮渡停运,长江两岸的人就只能隔江相望。

  桥,成为了重庆人打通、连接城市各“器官”的“主动脉”。

  1980年,石板坡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与之前建成的牛角沱嘉陵江大桥交相辉映。自此,重庆主城两江之上,都架起了桥梁。

  “没有哪个地方的人们像重庆人这样渴望桥梁。”中国桥梁界泰斗级人物顾安邦曾说。

  1977年,石板坡长江大桥开建,由于当时的财政资金困难,大桥修建进程缓慢,但是不认输的重庆人民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人民大桥人民建,我为大桥做贡献!”

  不用谁发动,为了这个当时重庆的“一号工程”,全重庆城的人都出动了,工人、军人甚至学生和孩童,在枯水期河床裸露时,都自发到长江中的珊瑚坝去捡碎鹅卵石,用于帮助大桥建设,整个珊瑚坝出现万人捡碎鹅卵石的壮观景象。

  现任重庆市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重庆勘察设计大师杨斌,就是当时万千捡鹅卵石大军中的一员。他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依旧感叹非常:“那时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刚进入重庆建工学院没多久,同学们每次都会花大半天时间去捡鹅卵石,虽然纯属义务劳动,但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

  望着往来长江两岸的轮渡,手里揣着鹅卵石,杨斌并没有想到自己未来也会成为一名城市交通的建设者。1982年,杨斌从学校毕业,先是去了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然后在1985年进入重庆市设计院。

  杨斌回忆说:“过去有很多做规划的老同志都讲,‘重庆在嘉陵江上修一座桥,要隔20年;在长江上修一座桥,要隔16年。’以前是20年修一座,后来是两三年修一座,现在呢,一年修好几座!”

  杨斌对改革开放为重庆桥梁建设带来的巨变印象格外深刻。改革开放之前,重庆主城仅有牛角沱嘉陵江大桥这一座大桥,这座桥耗时8年,于1966年建成。14年后,重庆建成了第二座跨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此后,每座大桥通车的间隔时间变成了8年、5年、3年、1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重庆桥梁建设飞速发展,修桥速度也越来越快,1997年到2015年18年间,重庆共建成50余座跨江大桥,其中仅在2005年一年,就建成通车8座跨江大桥。

  除了速度快,杨斌认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是,许多国外优秀的人才和技术被引进到了重庆,让重庆的桥梁建造技术逐渐走到了世界前列。

  “彩虹”飞架南北 催生中国最美“桥都”

  这样的变化出现在2002年。

  当时,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开始规划,方案被一家叫“林同棪国际”的公司与重庆交通科研所的联合体拿下,林同棪国际是一家立足重庆的工程设计公司,公司董事长是美籍华人,从国外归来的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

  邓文中1938年生于广东肇庆,曾在香港求学后辗转欧美。1979年,他以外籍桥梁专家身份被邀请回国考察。1985年,邓文中第一次来到重庆,被这里的山水美景吸引,“更爱的是重庆市民的开放和热情”。

  那时,邓文中心中便暗想,他要来重庆,修建桥梁。1994年,他在重庆创立了公司,作为他在中国圆“桥梁梦”的大本营。他的到来,为重庆的桥梁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

  2002年前,重庆还没有一座由本土设计公司设计建成的城市大桥,而邓文中和林同棪国际设计的菜园坝长江大桥打破了这一局面,这座桥也是邓文中在中国设计的第一座桥梁,同时创下了三项世界第一:钢箱拱梁跨距世界第一;是世界公路轻轨两用跨度最大的大桥;安装时用的世界最大的缆索吊机。

  邓文中不仅是优秀的桥梁工程师,也是一个有着自己清晰美学理念的建筑师,他将菜园坝长江大桥的拱梁涂上了橘红色,两道“飞虹”历经15年不褪色,无论是夜晚时分,还是雾气蒙蒙的清晨,都十分耀眼夺目。

  菜园坝长江大桥在建时,邓文中时常坐出租车去施工现场,“听说我是这座桥的设计师,出租车司机常常不要我付钱,说非常喜欢这座桥的造型,而且这座桥给交通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除了菜园坝长江大桥,邓文中和他的林同棪国际还参与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的设计。当时决定修建复线桥时,曾有众多的方案。譬如斜拉桥,或者照搬已经修好的石板坡长江大桥,再修一座。但这两种方案,一种在视觉上看起来不甚美观,一种不能满足航道净空的要求,都没有被采用。

  最后,邓文中大胆并创新地提出,主桥采用钢混组合连续刚构——连接梁结构体系,可以有效减轻自重,减少桥墩,提高通航性。这样的设计,也使得桥梁主跨达到330米,是当时同类型桥梁中世界最大的跨径,充分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巨大威力。

  因为改革开放,邓文中来了重庆。而他的到来,也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桥梁人才和技术带到了重庆,并为重庆培育了大批本土建造人才。

  据统计,截至目前,重庆主城已建成、在建的大跨度桥梁有40余座,未来规划设计中的还有20余座。整个重庆共计建成的大小桥梁有1.3万余座,取得不少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乃至世界记录。

  经茅以升桥梁委员会认定:重庆是中国唯一的“桥都”。理由是:重庆的创新桥梁数量多、桥梁技术水平高、桥梁多样化、桥梁影响力强。

  桥梁建造想实现“多快好”,不仅仅体现在速度上,还要从建设机制上给予保障。以前重庆修建跨江大桥,多采用项目制,事先成立一个项目管理公司或指挥部,对单个项目建设营运进行管理,如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以及修建李家沱长江大桥、鹅公岩长江大桥的大桥公司。

  2002年起,重庆市按一体化职能统筹规划,逐步组建了城投、高发司、开投、高投等投资公司,这几大城投平台不仅负责大量城市建设工程及后续运营,同时也承担了为基建投资融资的职能,通过发行债券、贷款、信托投资等方式,为重大基础设施和交通项目建设筹集资金,是一座座大桥屹立的有力保障。

  “有形之桥”到“无形之桥” 立体交通连接重庆与世界

  在重庆极具特色的立体交通体系中,有名气的不只是桥,城市立交和轨道交通也是重要的一环。从2004年底第一条轨道交通开始运行,到2017年底,重庆轨道线网规模达264公里,最高日客运量261.9万乘次。

  而重庆城市立交的建设更早。1985年,刚到重庆市设计院的杨斌,便参与了西南地区第一座城市立交——牛角沱立交的设计,之后又主持了黄花园、陈家坪、华村等多座大型城市立交桥的设计。

  2017年5月,被称为“重庆最复杂立交”的黄桷湾立交全面通车,它是西南地区最大、最复杂、功能最强的枢纽型立交,其5层20条匝道可通往8个方向,引起全国网友关注。

  这些体现创意和当地特色的城市交通工程,无不映射出重庆人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也助力山水重庆成为全球知名旅游城市,长虹卧波、轻轨穿楼、索道过江……都变成了游客心中的独特美景。

  曾经落寞的轮渡也华丽转身,从单一的交通工具到实现了“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现在,游客们可以乘上两江上的轮渡,更进一步地体验重庆立体交通的魅力。下一步,重庆客轮公司还将开行朝天门到磁器口的轮渡航线,这将是一条融嘉陵江风景、红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航线。

  与此同时,桥梁和通道的建设也正在从主城向外延伸,辐射开来。

  今年3月20日,备受关注的重庆江津区白沙长江大桥启动建设,该桥建成后,将进一步连通重庆西南部、四川东南部和黔北地区的交通网络,完善长江上游过江通道布局,对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有形之桥”飞架南北,“无形之桥”连通世界。

  2017年4月,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行,“自由贸易”的“无形之桥”让市民购买进口食品、化妆品、汽车都更便捷,还能不出家门就享受到国外的教育和医疗等资源;

  2017年9月,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开始常态化运行,该通道向南延伸至新加坡等中南半岛国家,与向西经中欧班列(重庆)达中国西北、中亚和欧洲,向东经由长江“黄金水道”至上海出海口的线路连接,形成东、西、南向的“Y”字形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顺利“牵手”,形成完整环线;

  …… ……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希望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桥都”重庆,新起点上再出发。连接“两点”,用足优势,构筑枢纽;建设“两地”,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实现“两高”,桥路通衢,活力倍增。重庆,因山清水秀而“颜值”更高,因改革开放而“气质”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