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逐梦践行

桂林阳朔西街变迁记:从半商半农到“地球村” 发布时间:2018-12-05 来源:国际在线 中新网

  (广西六十年)桂林阳朔西街变迁记:从半商半农到“地球村”

  中新社桂林12月3日电 题:桂林阳朔西街变迁记:从半商半农到“地球村”

  作者 赵琳露

  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的桂北明清时期风格建筑间,悬挂的是各种英文标识,往来的是肤色各异的“老外”。进入12月,广西桂林市阳朔县西街上已有商家早早装点一新,圣诞氛围渐浓。这种“混搭”的中西文化,演绎出西街的独特风格。

  西街位于阳朔县城中心,是条不足千米、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老街。

  75岁的管树林是“老西街人”,祖辈居住在此。他说,以前西街居民大多数是农民,仅有两三家商铺卖杂货,曾长期处于“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

  这种状态在1978年被打破。这一年,阳朔获得中国国务院批准,开始对外开放,国外的“背包客”陆续到此旅游。渐渐地,西街变得愈发热闹,成为了享誉中外的“洋人街”“地球村”。

  来自澳大利亚的MALCOLM在西街开店已有20年,中文流利。说起他的中文名“阿泰”,老西街人都熟识。阿泰说,当时西方有一本被背包旅行者奉为“圣经”的《孤独行星》,里面介绍了西街独特的风情。他正是被这本书吸引来到阳朔,从此便迷上这个地方。

  西街居民看到了旅游带来的商机,纷纷把自家的沿街铺面利用起来。一时间,工艺品店、书画店、咖啡厅、酒吧、客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管树林一家也开了家布艺店,开始做起旅游生意。“西街东头是阳朔码头,旅客游完漓江后从此处上岸,很多人就会走到西街看看。”管树林说,当时抬头就看见老外,整条街都是店铺。

  “在九十年代,不少西街人收租金就成了万元户。”今年60岁的骆国富在西街生活了30余年,刚卸任西街所在的莲峰社区主任职务。他说,西街目前95%的店铺是外地人在经营,其中外国人在此开店最多的时候达到十余家。为了管理好西街,社区也在不断探索对商铺的管理模式,邀请外国人参与其中。

  40年间,逾千对跨国夫妻在这座小城喜结连理。来自2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外国人常年居住在此,他们开客栈,教英文,做义工……扎根成为了“地球村”“村民”。而土生土长的阳朔村民则国际范十足,在当地人看来,会说英语只是“基本配备”,通晓五六门语言也并不新奇。

  在阳朔县十里画廊景区月亮山脚下,74岁的农妇“月亮妈妈”徐秀珍成了“网红”。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她,在接待外国游客时“学会”了法语、西班牙语等11门外语,并结交了不少外国朋友。

  “我们是从艰苦年代过来的人,以前一个月才吃一次猪肉,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在徐秀珍的带领下,一家人经营着民宿和农家餐馆,吃上了“旅游饭”。而她自己也始终坚持在旅游一线,每天到月亮山卖矿泉水,给游客当导游。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向国际化转变,也让这座小县城蜚声海内外。迄今,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包括元首、总理、首相、部长等来此观光考察。阳朔也成为广西首个年旅游接待量超千万人次、年旅游总消费突破百亿元人民币大关的县份。

  每逢节假日,西街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十里画廊景区人气爆棚,马路秒变“停车场”;《印象刘三姐》演出一票难求……在持续火爆的旅游市场背后,这座小县城开始“不堪重负”。

  为了给阳朔“减负”,近年来,当地官方加快新城建设,将城区功能向外延伸,让景于客;构建“绿色交通内循环”系统,破解交通瓶颈;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探索全域旅游模式,全力塑造“画里山水·栖居阳朔”旅居目的地新形象。

  与此同时,今年阳朔还正式启动了西街保护管理办法立法工作,明确提出控制西街的商业过度开发,合理安排西街的商业布局,让其原汁原味地保留古街韵味。骆国富希望这条老街在保护开发中焕发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