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五四奖章获得者龙他:在3900米山巅实现“三尺讲台”梦 发布时间:2017-05-11 来源:中国青年网

 

龙他(左一)和孩子们本人供图

  龙他,34岁,一名藏族驻村教师,2015年荣获四川最美优秀教师称号;2016年荣获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其实,他曾是成都的一名唐卡画匠,因为七年前的一纸公告,他放弃了收入水平是如今六倍的工作,选择成为一名教师,一待便是七年。

  学校名叫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镇甲斯关牧业村学前教育学校,海拔3900米,全年只有3个月不下雪,从村口到学校还有27公里;全校共有32名学生,年龄从六岁以下至十四五岁不等;学校有一间厨房,一栋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3台电脑,没有网络……

  这是龙他口述的学校现状,他坦言,七年前他刚到这里的时候,“没有公路、没有电”,当时“也想打退堂鼓”,而现在,他十分坚定:“我要继续留在这里”。

  本月,他作为今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来到北京,很快他又回到甲斯关牧业村,因为那里是他梦想起航的地方,那里更有等待他浇灌的、充满希望的种子。

  20年后 梦想照进现实

  一名藏族画匠,一个内向的小伙,为何念念不忘走上“三尺讲台”?

  龙他说,在他六、七岁时,有位代课的老师,“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他一天都不请假,坚持上课、辅导,不论条件怎么艰苦都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当时(我)就想,以后也能像老师这样当一名老师就好了”,龙他说。

  然而,这颗在童年课堂上萌发的嫩芽,足足孕育了近20年才开花。

  2009年,龙他26岁,自2005年开始在成都以绘画唐卡为业,此时,他已经有了四年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然而,一份“面向全县公开考试招聘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教师”的公告,“打破”了这份稳定。

  “(我看到后)非常高兴,马上就回家和家人说我要报考。”如今回想起来,龙他依然难掩兴奋。

  梦想常常丰满,而现实往往骨感。龙他的“三尺讲台”梦固然美好,可是放眼现实,几乎没有人理解和支持,家人朋友都说他“傻”,因为随着海拔从2000米升至3900米,收入却将从每月6000元降至每月1000元。

  面对如此悬殊,家人的反对虽在情理之中,但无力改变龙他的决心。最终,龙他选择“先斩后奏”。

  “和家人沟通了很多次,都没法说服他们,所以我就直接报名参加考试了,最后考过了再告诉他们。”龙他说。

  回忆起考试的过程,龙他说,笔试、面试、体检整个过程下来还算顺利,对他来说挑战最大的就是面试,“当时很担心自己会在面试的时候紧张,可是越担心越紧张,(我)一直自我暗示‘不要紧张’”,龙他坦言,自己其实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不善表达,“但只要和学生们在一块儿就完全不会紧张”。

  或许是六岁那年埋下的种子注定要生根发芽,或许是这次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机会让龙他等得太久,最终他选择了全力以赴。

  次年3月,龙他到达了“山巅学校”。

  “2010年3月1日,第一天到岗。”龙他自信地回忆着,“那天的日期我记得很清楚。”

  “当时先到了学校所在的乡镇府的门口,那时候没有公路,从早上八点走到下午四五点到了学校,和想象中的反差太大了,虽然一开始还有些新鲜感,后来发现没有电、没有信号,说实话有点想打退堂鼓”,龙他对于到校第一天的所见所感记忆犹新。

  “当时学校刚刚建起来,在我之前有一位教藏语的代课老师。”龙他说,虽然当天到达学校有些高原反应,身体不适,但为了第二天准时开课,他和村里的一位陪他走到学校的会计,两人一起连夜把课室收拾好。

  2010年3月2日,龙他如愿走上讲台;那天,龙老师梦想成真。

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镇甲斯关牧业村,常年积雪本人供图

  7年间 现实托起梦想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这是龙他教给孩子们的第一首歌。

  “最开始全校有34名学生,只有藏语课”,龙他说,他被派到学校时只要求教授藏语和汉语两门课,“后来发现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所以我决定让孩子们至少了解了解这些课”,在到校后的一两周左右,龙他为孩子们加开了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
  龙他说,第一次上音乐课时,孩子们都很开心,“我把歌词写在黑板上,我唱一句孩子们唱一句,学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孩子们学会了第一首歌”,龙他说。  

  音乐是打开心灵的声音,音乐课也成了打开孩子们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

  “一开始孩子们都不爱交流,比我还内向,教大家唱歌后,他们性格变得开朗了”,龙他回忆道:“有一个小女孩,最开始看到我就很紧张,有时候甚至会哭,因为和当地很多小孩一样,她从来没接触过外面的人。我除了在上课的时候比较严肃,一下课就和孩子们玩游戏、唱歌、跳舞,所以他们对我的态度也慢慢发生转变,变得主动说‘老师好’、主动和人交流。”

  美术课,龙他选择了自己的强项,他从自己擅长的唐卡基础绘画技巧开始;体育课,龙他就教孩子们整队、做课间操。虽然绘画的素材依旧缺乏,虽然内容仍然基础而简单,但龙他的努力,让甲斯关牧业村里的孩子们,向外面的世界又迈进了一步。 

  正如龙他始终不忘的初心,“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竭尽所能帮山区孩子改变命运,尽量让他们走出去”,龙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们通向山巅以外的一双眼、一扇门。

  为此,在公路修好前,他常常骑着摩托车,通过单程27公里的山路,颠簸着出去为孩子们求取物资,包括教材和食材,“(这样的出行)一年十次左右,一次运输的物资重两、三千斤”,龙他说,遇到有朋友帮忙一起运物资,就能少奔波几个来回。

  除了日常授课,龙他同时也承担了照顾孩子们衣食起居的工作。然而,刚到学校时,龙他是一个从没自己做过饭,也不会照顾人的年轻小伙子,他回忆说:“当地文教局会为我们提供一些食材,但没有人手做饭,我就和当地的代课老师琢磨着做,边学边做,以前真是什么都不会。”

  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龙他实现了自我成长,而这一过程让他更加坚定,孩子们需要他,他也离不开孩子们。

  当被问到让他印象深刻的学生,他首先想到的是8位如今已经在他的母校——四川省藏文学校继续念书的学生,“一开始他们几个是最调皮的学生,后来通过几年的学习、教育,现在他们已经到了我的母校继续上学,而且我听说他们的成绩都不错”,龙他对此十分欣慰。

  从山路到公路,从简单的双语课到丰富的音乐、美术、体育课,龙他送走了34位学生,继续带着32位学生。然而,一所学校,七年的时间,共76位学生,这样的人数仅相当于一般中小学一到两个班的学生人数,龙他说,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当地很多孩子家长缺乏对孩子受教育的重视。

  “当地有很多十五六岁还没上过学的孩子,家长不让孩子上学,不仅因为家里条件太差,还有的需要孩子帮着家里干活”,因此,家访成了龙他另一项重要工作,“(我)找家长谈心,跟他们说,孩子现在不上学,长大后就没机会读书了,如果不接受教育学习汉语,走出村子想出去吃碗面都没法沟通,所以必须接受教育……”龙他的诚意“解救”了许多适龄孩子走进课堂,这样的结果让他备受鼓舞。

  回首七年的青春时光,龙他说,最大的收获是将30多名学生送出大山,而支持他的最大动力就是送更多的孩子到山外看看。回忆起孩子们的梦想,龙他说,他虽不能确保帮助孩子们成为医生或歌星,但教孩子们汉语,是他们走出大山的第一步,“第一步要走好。”对此,他信心满满。(中国青年网记者 黄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