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7日消息(记者万存灵 李鑫)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作为太平洋岛国地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刚刚承办了2018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这个国家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中国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合作交往,尤其是农业方面,已经十分深入。提起两国的农业合作,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菌草”。记者最近采访了菌草专家——国家“扶贫状元”、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
一根钢线,20支试管,5万元。1986年10月的一天,43岁的林占熺在经历无数次失败的实验后,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药用菌终于取得了成功。回想起40多年前看到培养基里长出第一朵香菇的场景,年过古稀的林占熺,激动得仿佛回到当年。
林占熺:是用芒萁、五节芒长出菇来,就感觉到好像发现新大陆了。以后发展菌业,可以不用砍树了。印象确实非常深刻,虽然只是一个苗头,但是感觉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实验的成功解决了长期以来,菌类产品的广泛种植带来的“菌林矛盾”,从此,“菌草学”这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学科诞生了。1988年,林占熺选择了全国重点林业发展县——福建省尤溪县推广菌草技术,选择种菇的农户从最开始27户,增加到4236户,遍及14个乡镇112个村,当年完成584.3万袋菌,农民纯收入达到899万元。
林占熺:用野草栽培食用菌以后,他们自己编了个顺口溜:“一年脱贫两年致富,三年盖新房,四年讨媳妇”。
此后,林占熺带着他的团队足迹遍布宁夏、甘肃、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贫困县。菌草不仅可以种植菌类,还可以饲养牲畜,在带领民众脱贫致富的同时,还能进行水土流失的生态治理。1994年,菌草正式被有关部门列为援助发展中国家培训项目,1996年,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来到福建,邀请林占熺到那里推广菌草技术,林占熺在赴当地考察后认为,菌草技术适合在当地发展。
林占熺:当时有个卢法区,5万人口,85%的人还穿树叶,只有百分之十几的人有衣服穿,而且基本上处在刀耕火种的状态中,吃饭都没有一日三餐的概念,但是这里菌草数量很多,而且土地面积很大,都荒掉了。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感觉到那边的老百姓确实非常需要帮助。
1997年7月25日,已经年过60的林占熺亲自奔赴巴布亚新几内亚,在东高地省开始了长达8年的援外项目,虽然已经有了近10年在国内的菌草技术推广经验,但那时在大洋洲这个岛国上一切都是新的,为了让当地老百姓尽快掌握技术脱贫致富,林占熺决定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建立技术基地,培训当地工人,进村入户教农户。
林占熺:我们把技术简化,制定标准,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
从1997年7月到1998年5月,整整8个月,当地没有下过一场雨,为了解决当地民众的口粮问题,林占熺又开展了旱稻实验,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获得成功,并打破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一公顷旱稻产量当时达到8.5吨,二是播种一次连续收割13次。
8年时间,当地农民从茅草房换成现代住房,林占熺和他的团队结束了当地没有食用菌栽培以及没有旱稻种植的历史,为当地百姓找到了一条增加收入改变生活的新途径,菌草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林草”。
林占熺:我们对他们做了帮助,所以他们感谢我们,把草的名字叫“林草”。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全国各地都有,讲别的草可能当地人不认识,说“林草”大家都认得。
据了解,当地种植1公顷的巨菌草,用作饲料可喂养400至500只羊,用作菌料可生产100吨鲜菇。如今,菌草技术与旱稻技术被东高地省列为“2018-2022五年发展计划”中重要优先项目,以协助当地脱贫、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林占熺:试验成功,示范成功,一部分的村民参与,会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这次APEC我国还有一个援助项目,这个项目实施以后,将成为国际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因为有很多重要指标我们有可能实现,第一是当地生产力提高一倍,第二是当地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一倍。
目前,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项目,已推广至五大洲101个国家,成为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