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越剧团在演出 嵊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中新网绍兴5月7日电(见习记者 陈洁)“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伴随耳熟能详的经典越剧《红楼梦》清亮开嗓,台下座无虚席的观众立马报之以雷动的掌声。在浙江省嵊州市越剧艺术中心,《红楼梦》被搬上舞台的次数已多得数不清,每次都博得满堂喝彩。
越剧,由嵊州农村田头的“落地唱书”衍变而来,历经“根在嵊州,花开浙江,香飘国内”的百年传唱轨迹,今已成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时值越剧诞生111周年之际,走在传统戏曲文化市场日益萎缩的发展十字路口,嵊州这厢风景独好:在这个有着70多万人口的江南小城里,活跃着100多支越剧团,不少院团演员的年收入达三四十万元。
探寻越剧于嵊州花开不败、一枝独秀的秘诀,或许可从传承、创新、融合间感知“护花使者”嵊州的新时代担当。
戏曲学院里练功的学生 嵊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传承从娃娃抓起 育人塑才铸就接力大军
纵观越剧的百年传承不难发现,人才是贯穿始终的文脉。经过多年摸索,嵊州走出了一条越剧特色教育之路。
“我写作业的时候都在唱越剧。”嵊州市城南小学的越剧课,让8岁的宁可成了小戏迷。在这里,和宁可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城南小学校长周少英介绍说,自1995年学校将越剧纳入课程以来,6任校长接力传递,共同促成了越剧在城南小学的“开花结果”。21年的坚持,该校培养了22朵“小梅花”。
施家岙古戏台 嵊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在“越剧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之下,嵊州打造了以城南小学为代表的“越剧进课堂”国内样本,每年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学唱越剧学生达7000余人,拥有32朵戏曲小梅花,数量居国内县市之首。
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上,嵊州也不遗余力。当不少地方中专艺术教育生均培养经费不足6千元时,同为中专的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的生均培养经费已高达3.6万元。
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校长钱江南告诉记者,如今学校每年招生50人左右,有在校生300余人,外省学生比例逐年增长,“每年毕业生都供不应求。最热门的时候,学校里50多名毕业生,却有300多个岗位提供。”
校园里的越剧热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嵊州宣传部部长潘启富介绍,近年来嵊州每年设立的越剧专项资金多达2000万元,用于越剧保护和传承发展、人才培育。
越剧小镇效果图 嵊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线上线下齐发力 广搭平台播撒越剧火种
有数据显示,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反思国内传统戏曲传承的边缘化困境,受众的流失无疑是重要原因。
越剧坐拥的一票铁杆戏迷,是传承中最坚实的后盾。嵊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鹊屏介绍,嵊州目前有民营剧团100余个,演出人员近8000人,每年演出3万场左右。
云龙越剧团是这其中颇有名气的高收入民营剧团,该团团长胡云平介绍说剧团每年演出550场左右,年营业额超过400万元。
多年走南闯北的演出,令胡云平从城乡受众的差别反响中感受到,越剧要传承发展,必须争取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
为此嵊州积极组织越剧团到国内大城市和高校巡演,先后开展“越剧进世博”、“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全国越剧戏迷大会等活动,这其中,全国越剧戏迷大会自2016年举办以来,两届大会共吸引20多个省市3000多名戏迷以各种形式参与。
日前,随着中国越剧戏迷网的上线,嵊州在探索“越剧+互联网”过程中又创新举。嵊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君向记者介绍,该网站通过名家坐镇、线上讲演等形式,为国内越剧戏迷们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综合性平台。
政府民间、线上线下齐力搭台唱戏,将越剧的火种播撒进更为广阔、年轻化的受众间。
越剧地标拔地起 悉心涵养一方越剧生态
4只稻桶加几块门板搭成舞台,说书艺人穿上借来的戏服,用锅底灰描眉,上演了小戏《十件头》和大戏《双金花》……1906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内记载了越剧的诞生。
而今走进香火堂,依旧可见当年的行头、道具、乐器,堂前空地上复制了111年前那个简易的舞台。东王村村主任朱忠伟表示,这里不仅是越剧戏迷的朝圣之地,也是村里的越剧文化小站,“每周五晚上,村民雷打不动地来这里演出。观众有本村的,也有邻村的,甚至有从国内其他地方赶来的。”
伴随着一批名人故居、老祠堂等越剧文化遗产点得到有效保护,一座“没有围墙的越剧文化博物馆”初见雏形,涵养起一方越剧生态。
嵊州市市长陈玲芳表示,为了推动越剧发展,嵊州近年来提出了“一区一镇一会一网”新概念。其中一区即创建越剧文化生态保护区,一镇即推进越剧小镇建设。
温山软水间的甘霖镇,一座越剧小镇即将拔地而起。嵊州市文联主席、越剧小镇建设副总指挥金国勇介绍说,越剧小镇将以女子越剧诞生地施家岙村为核心,计划总投资40亿元,按5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建设,“这里将通过3到5年的建设和运营,形成越剧保护与传承的文化生态系统。”
以这座文旅地标为新起点,袅袅越音在跨越两个世纪后又将开启新篇章,这朵根植于嵊州的越剧之花,芳华犹盛,历久弥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