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天下英才]谢东:让抗艾药品实现“中国造” 发布时间:2017-05-08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7日消息(记者姚东明 景明 刘会民)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一种人:他们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是文明进步的领跑者,是开拓创新的实践者;他们以知识的力量承载着国家前行的希望。他们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天下英才》,讲述当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与担当。

  怎么想到要投身于艾滋病的研究?

  谢东:当时想做一些对社会或者对人类更有意义的,更广一点的事情。

  原来人们对艾滋病存在误解,在当时您害怕过吗?

  谢东:当时没有。因为这个在国外的科普其实做得很好。我们做了二十几年的HIV的研究都没有发生过什么意外。

  和团队一起研发药物持续10多年的时间,有没有想过放弃?

  谢东:我们在中间至少有两次,由于资金的原因或者一些技术问题,确实感觉到不可逾越,但是后来还是基于科学的数据,进行了具体分析,也基于患者需求和对这个产品的信心,决定坚持下去。

  艾滋病未来有可能治愈吗?

  谢东:我认为有可能,至少说所谓叫功能性治愈,我认为是有希望的。

  谢东的办公室被实验室和厂房包围着,只有不到20平米,这似乎与他董事长的身份并不相符。尽管窗外绿意盎然,但这里仍免不了飘来淡淡酸味、传来阵阵噪音。办公桌对面的一块白板上,蓝色、红色的标记依然记载着他与团队讨论问题的痕迹。身高1米82的谢东,身着精心熨烫的白衬衫,举手投足间流露着自信和优雅。望着桌子上的照片,他向记者介绍起远在美国的家人,“这是我的两个女儿,我以前经常回去,现在他们上大学了。夫人还在美国,但是现在回来的越来越多了,我的时间在这边多一些。”

  谢东说,回国创业是他人生中第二次长时间离开家人,第一次还是在20多年前。

  上个世纪80年代,他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取得了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陆续在国际上发表了12篇关于癌症和艾滋病的文章,进入抗艾前沿领域。2002年,他带着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回到国内创业,首先就把目标瞄准了艾滋病。他说,“其实当时也没有做那么长期的打算,觉得可能三、四年就能够做的差不多。结果这个环境真是非常的困难,一做做了15年。”

  治疗艾滋病是世界性难题。虽然谢东身处在相关领域的全球研究前沿,但各种挑战无处不在,“HIV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它特别容易发生变异,所以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就会产生耐药,这个东西是治疗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科学家变身企业家,不仅需要转化身份角色,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把实验室做成企业,都不是科学家的擅长所在。谢东说,特别是原创新药的研制,时间长、风险高,还需要大量资金。近几年,资本市场发展得非常好。但是前些年,风险投资他投不清,看不明,可能也挣不了什么钱。虽然有这么多病人,也没有资本市场,公司的融资非常困难。

  新药研发每一天都在烧钱,“钱荒”的考验不断向他们袭来。15年间,公司砸下去近3亿元。但谢东认为,要做中国自己的原创药,这就是坚持下去的动力。终于,团队研发的“艾博卫泰”进入了临床试验最后阶段,得到审批后,将成为在全球率先上市的长效抗艾滋病新药。在这十五年磨一剑,一朝天下知的前夕,谢东心里并没有太多的兴奋,反而是感到释然,因为这也是圆了父亲的一个心愿,“我父亲这么多年一直特别支持我这个药物,他是三年前走的,临终的时候就在问我这个药进展的怎么样,所以我肯定是要,我觉得对得起他,做了一个真正有效安全的药给患者。”

  尽管“艾博卫泰”还没有正式上市,但谢东早已把目光投向了下一代抗艾滋病药物。在他看来,让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研发体系完善起来才是关键,“艾滋病的药物一旦用上了是不能断掉的,国家首先要提到一个叫用药安全性问题。另外在品种的多样化上,从仿制的多样化上,都要在这方面给予投入,给予发展。”

  谢东如今已是年过半百,但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好习惯——打排球。他说,保持热情,保持活力,才能用下半生继续和艾滋病进行抗争,“创业到最后还是拼身体,干工作也是这样,要拼的时候不能掉链子。这个爱好一直坚持了那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