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平顶山11月12日消息(记者张瑜瑜)“爷爷奶奶,我替爸爸找到你们了,你们的孙女史豫秀来看你们了!”跪在祖坟前,来自台湾的河南籍赴台老兵后人史豫秀泣不成声,这一刻,她和父亲史运生两代人等了70年。11月的汝州下着小雨,史豫秀带着父亲的遗愿,回到了故乡河南汝州,村民们围在史家门口,共同见证这久别的重逢。
“这次回乡,我带了两个小瓶子,一个贴着‘爷爷’一个贴着‘奶奶’,我要装一些爷爷奶奶坟前的土带回台湾,放在父亲的骨灰旁边,让他能安息。”清晨,史豫秀和老家的亲人们一起,去爷爷奶奶的祖坟前祭拜,这也是她此次回乡之旅中最重要的行程。
史豫秀见到88岁的亲二叔。(央广网记者 张瑜瑜 摄)
史豫秀的父亲史运生出生于1928年12月8日,祖籍在原河南省临汝县杨集镇史家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小屯镇一带)。1949年,史运生离家随军远赴台湾,史豫秀描述,“父亲是一名老兵,当年到台湾时,怕连累家乡亲人,名字跟生日可能更改过。”1978年,史运生病故,当时两岸尚未开放交流,其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再见到家乡亲人。
“那年我才16岁,父亲生前常跟我聊家乡的事情,但当时我年纪还小,没有意识到无常的现实,现在每每想起,都很后悔过去没有认真记住细节。”史豫秀介绍,因为父亲留下的家乡信息很少,加之时隔多年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家乡村镇也更改了名字,使得她替父寻亲的过程如同大海捞针。“我常常在网络上搜‘河南’二字,还在网上找了汝州的好多村庄给村长写信询问,但都石沉大海。去年清明节,我还特意从台湾到汝州这边的小屯镇史庄村查找线索,但都没找到。据亲人说,当时去的地方离现在其实也就十里地,就错过了。”
史豫秀和亲人一起祭祖。(两岸寻人项目供图)
今年3月,史豫秀从网上看到今日头条两岸寻亲项目帮助台湾老兵二代寻根的报道,于是重新燃起希望,发邮件向头条两岸寻亲项目组求助。头条两岸寻亲负责人周思妤介绍,在收到史豫秀的寻亲邮件后,头条寻人通过大数据定位精准弹窗,两次推送了史豫秀的寻亲求助信息,在第二次推送后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22日,头条寻人的邮箱收到了一封邮件,来信人是汝州小屯镇王堂村的村民史运斗,他称自己的哥哥就叫史运生,在解放前随部队参战,离开的时候是18岁。随即,头条工作人员帮助分散海峡两岸的史家人通过微信建立了联系,并进一步确认了双方的信息,对照无误,史豫秀终于替父亲找到了失联70年的河南亲人。11月,史豫秀在丈夫的陪同下终于踏上了回家的归途。
“我的名字叫史豫秀,是父亲给我取的名字,河南的豫字会跟着我一辈子。”史豫秀说,这是那一带赴台老兵独有的方式,给子女身上烙下深深的乡土情结。史豫秀说,“故乡就是天性,是这个天性,一路驱使着我要替父亲找到家乡亲人。”
史豫秀和河南亲人拍全家福。(两岸寻人项目供图)
今年88岁的史运斗老人在家排行第二,当年大哥史运生离家时,家中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后来共有兄弟姐妹8个,但属排行老二的史运斗对大哥的事情最为了解。据史运斗回忆,哥哥当时在河南加入游击队时遭到卖兵,被卖到云南贵州的部队后便与家人失去联系,后来,史运生从济南寄回老家一封信和照片,就再也没了音信。直到史运斗老人看到头条的寻亲消息,一眼就认定上面的照片正是他失散多年的大哥。
史豫秀见到几位叔叔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们紧握着彼此的手,诉说着多年来对亲人的思念。“今天早上喝玉米粥,我就在想父亲小时候在家喝的也是这样的玉米粥,不知不觉就喝了一大碗,身处这里不自觉地就会想象起父亲当年在这里的场景,既感到亲切,心情又特别复杂。”史豫秀也表示,现在互联网通讯发达,她和堂弟堂妹们已经建立了微信家族群,以后会常常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