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神搏斗,共生命起舞,毫无疑问,医生是一份高尚的职业。对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杨莉来讲,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好医生,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正是怀着这样的初心,杨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救死扶伤,一次次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同时,潜心科研的她还不断攻克着一项项医学难关,带领团队创建了我国首个急性肾损伤自动化预警系统,是不折不扣的“人类肾脏守护者”。
执初心,为梦想,杨莉一路前行……
不忘初心 创造生命奇迹
1991年,杨莉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被北京市二中保送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她对医学的认知,也随着在校学习和进医院实习与病人接触逐渐清晰起来。1996年,杨莉本科毕业,又以出色的成绩被推荐免试读研,成为北大医院肾内科的硕博连读研究生。2001年8月研究生毕业后,杨莉获得博士学位。
“我是误打误撞进入这个行业的,但从来没后悔过。”杨莉表示,自己喜欢当医生,源于两方面:一是医学的魅力,二是职业的美丽。
在她看来,医学是一门探索人类奥秘的科学,而人体的复杂与神奇让她觉得这种探索永无止境。她喜欢挑战,也乐意帮助别人。杨莉坦言,医生的工作最容易帮助别人,在帮别人的过程中能让自己有一种幸福感。
杨莉在2017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宣传部供图
2004年,一位患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年轻女病人从外地转入北大医院肾内科,这位病人不久前刚剖腹产生下孩子。经住院治疗,病人渐趋好转,但突然有一天病情出现反复,情况极其严重。绝望的病人家属甚至想到要放弃治疗。
面对家属痛不欲生的挣扎和抉择,杨莉流下了眼泪。那是一条年轻鲜活的生命,如何能够轻易放弃?杨莉擦干眼泪,对家属说:“我理解你们,我也尊重你们的选择。但是,如果你们还相信我,咱们再试试,咱们再坚持一下好吗?我觉得还有希望。”
作为医生,杨莉知道,这样的坚持并没有保障。当时,关于此病的治疗经验并不多,治疗组也是在不断摸索中。杨莉夜以继日地工作,与科里专家进行多次研讨,请全院大会诊,大胆尝试改变治疗方案……
那段日子,杨莉每天都去看这个尿毒症产妇,和她聊孩子,鼓励她的同时也鼓励着自己。病情最重的几个晚上,杨莉一直守在医院,睡不着觉,如亲人般牵挂着病人。
一天,当杨莉走进病房时,发现这位病人正专注地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做手工十字绣。她的手一直在颤抖,还不时长长地出气。“她的身影是那么虚弱,可又是那么的坚强,让人心酸,更让人敬佩。我当时特别感动,就对她说:如果你能完成这个十字绣,我就让你回家抱儿子!”
小小的十字绣寄托着病人和杨莉共同的心愿。令人庆幸的是,1个月后,病人奇迹般地好了起来,肾功能和心功能都逐渐恢复。
出院那天,病人拿着那幅绣好的十字绣送给杨莉,激动地说:“杨大夫,因为你的那句话我坚持了下来。这个十字绣从一开始就是为你绣的!”
多年来,杨莉一直珍藏着这个见证了生命奇迹的“作品”。“当医生,知识和能力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对病人的关爱。得用心去治病,要真心对病人好。”杨莉坦言。
在担任肾脏病房主治医生期间,杨莉勇于接管复杂病例和危重病例,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高强度的临床工作,多次成功组织危重病人抢救,受到了病人及病房工作人员的称赞。践行着从医的初心,杨莉一步一步地接近梦想。
坚持梦想 攻克医学难关
2007年,杨莉在国际肾脏病学会奖学金资助下留学美国。在哈佛医学院,杨莉被一个又一个科学问题吸引着,沉浸在科学研究的海洋中。
杨莉主要致力于急性肾损伤的损伤及修复机制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发现肾小管上皮在损伤后出现细胞周期障碍进而启动纤维化。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体内正常组织损伤后存在增殖周期异常,为急性肾损伤的修复机制和治疗研究开创了全新的领域。
杨莉的研究成果被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上,她还受邀在2012年美国肾脏病年会上进行演讲,成就斐然。
“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医学不断地进步。”杨莉说,自己很喜欢做科研,认为科研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美好,包含着一种创造力。
2010年,学成归国的杨莉开始独立开展临床及基础研究,在肾脏医学领域不断攻克着一项项难关。
她组织完成中国急性肾损伤流行病学调查,首次揭示了中国急性肾损伤的严重疾病负担和严峻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发现薄弱环节,提出地域性改进措施,为全面改进我国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诊疗以及相关医疗政策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她还带领团队创建了我国首个急性肾损伤自动化预警系统,申请获批/公示国家发明专利2项,从根本上解决了临床漏、误诊难题,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医院内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水平。
为了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杨莉开展了一系列机制研究,揭示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急性肾损伤时具有天然自我防御机制,为探索急性肾损伤后的肾脏保护治疗拓展了新的研究方向。
今年年初,杨莉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成为获此殊荣的十位女科学家之一。谈到此次获奖的感受,杨莉坦言“心存敬畏”,奖项“是对自己的激励和鞭策”。
“作为临床医生,作为女性,承担着治病救人和哺育教养孩子的社会责任,能够坚持做医学科学研究,是很不容易的,通常需要极大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感驱动。”杨莉说:“而我身边有一批这样的伟大女性,以女性特有的执着、坚韧、严谨和睿智,在科技创新的医学研究道路上砥砺前行,我为这个群体深深地感到自豪。”(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晓芸 通讯员 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