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孝

养老驿站传出琅琅读书声 发布时间:2018-10-25 来源:央广网 北京晚报

  养老驿站传出琅琅读书声

  每逢周末大学生来支教 乡村孩子有了补习班

  志愿者在辅导孩子们作业。

  10月21日下午,潞城镇夏店村的养老驿站里传出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驿站里有一个特殊的小学堂,这里不教课,年轻的老师们都在手把手地辅导孩子们做作业。这个学堂是在村支书李宏伟的筹划下开设的,老师也都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

  这个小学堂属于夏店村的“向阳花成长项目”:每个周末,村里的学龄儿童都会来到驿站里做功课,志愿者老师负责辅导他们。让乡村的孩子们更快地提高学习成绩,是李宏伟筹划“向阳花成长项目”的初衷。项目已经进行了5个多月,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中,成绩已经往上涨了不少呢。

  现场

  养老驿站生出个小学堂

  “便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便宜,一个是方便。”还没走进潞城镇夏店村的养老驿站的房间,就听见了讲课的声音。几个房间里坐满了认真的小朋友,几位老师在写着板书。

  这是由潞城镇夏店村党支部组织的“向阳花成长项目”。村支部书记李宏伟告诉记者,从今年5月起,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来到夏店村免费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夏店村的学龄儿童,从幼儿园大班到初中都可以自愿报名前来参加辅导。现在,志愿者们主要为孩子们讲解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功课,讲课内容都是孩子们平时不会做的题,或者是考试试卷的讲评。“未来我们还将增加象棋、音乐、美术等课外的内容,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李宏伟说,“农村的孩子没有特别好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家庭也不能负担起课外补习和课后兴趣班的费用。开展‘向阳花成长项目’是想要为村里的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空间,找出一条适合农村孩子更快提高学习水平的道路。向阳花会随着太阳而转动,哪里有光就面向哪儿。我们也希望孩子们像向阳花一样,阳光、明亮,向着梦想前行。”

  记者采访时看到,十几个孩子们被分为三个“小班”,在津津有味地听老师们讲解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在黑板上讲解一遍以后,会走到每个孩子跟前,确认他们是不是已经学会了。遇到基础较差的孩子,老师还会再讲一遍。

  筹办

  村支书催开“向阳花”

  夏店村位于北运河东岸,村里的孩子们与周边的10个村的孩子共用一个小学,与周边的28个村共用一个中学。李宏伟告诉记者:“农村的整体教育水平比城里要低,这些年来,我们村里就出过一个北京工业大学的大学生。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得为孩子们做点事。于是我把从村里走出去,在外面有作为的年轻人都召集起来开了个座谈会,商量怎么帮孩子们提高学习成绩。”

  李宏伟和大家商议的结果是,应该先给孩子们提供课外学习的条件,请老师来为孩子们辅导语、数、外三门功课,等摸索出一些经验之后,再逐步拓展美术、音乐教育。

  项目蓝图画就,实施却遇到了许多问题。首先是请谁来辅导孩子们的功课?李宏伟先想到了周边中小学的老师们,但是学校老师本来就有自己的教学任务,联系了几所学校,都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这时候,上次来村里开青年座谈会的王啸斌主动提出,可以帮助李宏伟联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学生志愿者来村里支教。王啸斌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担任导师,他向学校团委和志愿者社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夏店村的情况。李宏伟很快和学校达成了共识,签署了长期点对点支教战略书。

  确定了老师,然后是地点问题。李宏伟本来想在村行政办公楼里给孩子们腾出上课的地方。但是想到来村里来来往往办事的人很多,可能没办法保证孩子们安静地学习。于是,李宏伟想到了离办公楼不远的老年驿站,那里的房子还有富余。“爷爷奶奶们都特别支持,很快就给孩子们腾出了教室。”

  项目得到了潞城镇的重视,镇领导从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中划出了一部分,支持夏店村的工作。

  志愿者

  “我曾是宏志班的学生,用行动回馈社会”

  李宏伟领着北京晚报记者走进“向阳花成长项目”所在的教室。宽敞的房间里,木地板洁净光滑,泛着淡淡的光,墙角处还摆放着报刊架和绿植。三张崭新的木制长桌摆放在屋子中间,三位老师分别讲授语文、数学和英语,小朋友们则端端正正地坐在桌前。

  教数学的老师叫程鹏宇,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三的学生,刚满21岁的他,也负责在学校招募“向阳花成长项目”的志愿者老师。戴着圆框眼镜的程鹏宇,讲题时常常走到孩子们旁边,身高1.8米的他不时地弯下腰,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演算。程鹏宇说,来夏店村支教更多地是想要“回馈”。“我和这次来支教的张硕,从初中到高中都是宏志班的同学。社会的资助帮助我们上到了大学,现在我们也要用行动去回馈社会。”

  程鹏宇口中的张硕,是一个白白净净的女孩,也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的大三学生。“来这里教孩子们功课,其实对我们自己也是有帮助的。支教期间,我们就住在村里,是和孩子们一块儿成长,感觉很充实。吃完饭,有时候孩子们会来约我们打篮球,现在很多孩子跟我们关系很好,下了课都叫我们哥哥姐姐。”

  从南四环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到运河畔的夏店村,单程需要将近三个小时。出了地铁站,还需要步行40分钟,这在年轻人看来并不算辛苦,但却让书记李宏伟很感动:“这些志愿者特别好,来到村里什么要求都没有,教孩子们特别认真。”

  孩子

  “学习变得容易了,成绩噌噌往上涨”

  在英语课上,记者发现一个活跃的小男孩,每次老师提出问题,他都积极地举手回答。他叫乔潇杨,今年9岁,在夏店村旁的大豆小学上三年级。从5月份开始时,他就跟哥哥来这里学习。他告诉北京晚报记者,现在最开心的事,就是学习变得简单了。“学校里讲单词,老师讲两遍就不讲了,但是这里的老师就会一直讲,教到我会,我觉得学习不累了。很多知识变得简单,我觉得特别高兴。我现在的英语成绩是噌噌地往上涨。”课后,乔潇杨还会主动约几位老师打篮球、做游戏。当记者问乔潇杨,跟老师在一起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学习!”

  “我们家孩子上这儿补课之前,在班里也就是十三四名。上了两个月之后,期末考试排进了前四名,还评上了优秀。”在教室外看着孩子学习的李云生告诉记者。“刚开始,让孩子来这儿做功课,他可不情愿了,来了几次之后,到了那个点儿,我们忘了,他自己就拎着书包来了。”在李云生的印象里,志愿者老师们对孩子很严厉,但也很有方法。孩子们跟老师的关系也都特别好,没有什么距离感,更像是朋友。“谢谢老师把孩子们教得这么好,书记做这件事,我们大伙儿由衷地从心里感激他。”

  现在,李宏伟每个周末都会来到“向阳花成长项目”的教室旁,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想想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做。“向阳花的这种模式,先在我们村试点,效果好的话,再推广到周围的村子。希望农村的孩子能更快地提高学习成绩,村里能多出人才。我们也真心呼吁,能有更多的高校志愿者帮助村里的孩子们。只要给一点阳光,他们就能灿烂地绽放。”

  本报记者 谢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