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69天“九北”收官 雪龙船顺利返回上海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实现多个“首次”
9月26日,雪龙号科考船顺利返回上海。历时69天,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下称“九北”)顺利结束。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九北”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我国首次开展的极地考察。“同时‘九北’也是年初《中国的北极政策》发布后我国的首次北极科考,这可以看作是对上述白皮书相关声明的成功实践。”科考队领队朱建钢称。
多领域既定科考任务圆满完成
实际上,历时69天的“九北”已经是我国历次北极科考中最短的一次。跟队采访过程中,北青报记者在雪龙船上亲历了航程中冰情的复杂和作业任务的繁重。但正是在重重困难下,由131人组成的科考队圆满完成既定科考任务。其间,科考队先后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冰洋中心区域等海域开展了基础环境、海底地形、生态、渔业、海冰和航道等综合调查,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这对我国北极科学研究、业务化监测体系建设、北极环境评价和资源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朱建钢称。
实现多个“首次”与“之最”
提到此次科考的亮点,科考队首席科学家魏泽勋告诉北青报记者,“九北”实现了我国北极科考中的多个“首次”和多个“之最”。其中,“九北”首次实施业务化监测和科研项目考察相结合的调查,保障了13项业务化项目、9项国家科研计划支持项目和3项国际合作等科学考察任务;首次成功布放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冰站”、水下滑翔机、爬升式海洋剖面浮标等无人值守观测设备,使我国的北冰洋考察从夏季延续到了冬季,提升了我国对北极环境的观、监测能力;首次在极区开展岩石拖网作业,所获得的样品还将与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结合,为研究楚科奇边缘地的演化过程和评估极地多金属结核结壳的资源潜力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另外,“九北”航程中实施了88个海洋综合站位和10个冰站的考察,冰站数量、冰基浮标以及锚碇观测平台的布放量均为我国历次北极科考之最。
除此之外,魏泽勋特别提到“九北”中的国际合作,“此次科考我们实现了与国际北极漂流冰站计划等国际大型北极考察和研究计划的配合,其间,大气探空等观测数据将与国际计划实现融合和共享。”
“十北”或将由“雪龙2”号担纲
雪龙船船长沈权告诉北青报记者,从7月20日出发到9月26日返回,“九北”的航程超过1.25万海里,其中冰区航行3815海里,最北航行至北纬84.8°,为探索北极中央航道的适航性积累了经验和基础环境数据。
“目前,担纲‘九北’航次的‘雪龙’号科考船是我国唯一一艘投入使用的极地科考船。这艘船实际上船龄已经达到了25年,可谓‘老骥伏枥’。”沈权称,“我们这个航次内其实本来是有打算尝试冲击北极点,但由于今年冰情严重,考虑到时间和安全等因素,雪龙船行至北纬84.8°便不再继续北上。”
值得庆贺的是,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极地老兵”雪龙船已经迎来了它的搭档——“雪龙2”号破冰船。9月10日,“雪龙2”号顺利下水,目前正在舾装。作为雪龙船船长,沈权同时也是“雪龙2”号的副总工程师。他向北青报记者介绍称,“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将比雪龙船有很大提高,其可以2-3节的速度在“1.5米冰+0.2米雪”的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该船还具备船艏、船艉的双向破冰能力,这对提高科考船被困冰区内的突围能力帮助极大。”
北青报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雪龙船在结束了“九北”航次后将不会做太多休整,将于10月初开始试航,为不久后即将开展的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做准备。不过,沈权向记者透露,中国极地科考船“双子星”时代离我们已经不远了,“按计划将于明年上半年交付使用的‘雪龙2’号或将担纲2019年夏季进行的中国第十次北极科考。”
记者 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