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祖国各地

西宁城西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多元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24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杨启红 实习生孟啟昇

        西宁的初冬,寒意涌现。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张家湾村的一栋温室大棚内,高原的阳光像一层暖融融的金纱,轻轻盖在大棚里的每一个角落,鱼儿划破碧波,菜叶染透阳光,鱼菜共生,将高原的阳光悉数收藏,构成了一幅充满智慧与生机的美好画面。

“目前,我们引进的这批德国锦鲤状态良好,相对来说,比较适应我们西宁冬季的气候。”青海曼溚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负责人马璇介绍,鱼池里的水经循环系统进入到浅液流水培系统、雾培系统,经过蔬菜根系吸收后,水再循环回来养鱼,从而形成“鱼饲料-喂鱼-鱼排泄(产生氨和废物)-微生物分解-植物吸收(净化水质)-洁净水回流-养鱼”这样一个闭环。

如此一来,对鱼而言,水被持续净化,不用频繁换水;对菜来说,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天然液体肥料,不用额外施肥;从整个系统的层面来看,实现了水资源的高度循环利用,几乎不向外排放废水,是一种极富智慧的生态农业模式。

马璇介绍,项目落地后,鱼菜共生系统水体循环利用率达95%以上,全氮排放量较传统养殖减少99%;水培蔬菜生长周期从60天缩短至35天,产量提升3倍,突破高原冬季种植限制。

除了含“绿”量爆棚之外,这里的“AI”含量也不低。在“人工智能+农业示范应用云平台”的页面上,棚内水培、气雾培、鱼培、菜培各个系统的EC值、PH值等一目了然,而这一个个数据正在构建高原智慧农业的AI大模型。

“我们与高校、数字科技企业联合研发AI智慧农业平台,将实现精准环境智慧调控、全周期智能管理、全链条溯源认证等,目标是打造无人化温棚,为高原智慧农业助力。”马璇表示。

“温棚里布的这些摄像设备可采集菜叶的多个数据,为算法提供数据模型,进而服务于智慧种植、管护。”青海省“昆仑英才”拔尖人才王松介绍,该项目在青海省先行先试,意义重大,将为高原农业增效、农民创收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朔风在外,春光在内,一方温棚里,孕育着高原智慧农业的“春天”。项目的落地,盘活了张家湾村闲置的大棚资源,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同时,还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路径。

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设备运转、清洗空桶、灌装泉水、封盖码放……在西宁市城西区彭家寨镇阴山堂村山泉水厂,桶装水码放整齐,时不时有工人搬运外送。

“村里产业单一,近年来,我们依托村里富含锶元素的山泉水资源,村企合作,办起了山泉水厂。”阴山堂村党支部书记郭宝红介绍,水厂目前生产循环桶装水、一次性桶装水、多规格的瓶装水等多种类型的山泉水,销路较好。

“上年纪了,外出务工不好找活儿了,在村里的自来水厂上班,离家近,有收入,很满意了。”运占林今年60岁,负责自来水厂的财务工作,工作相对轻松,在家门口能有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他很知足。

山泉水厂于2025年9月正式运营,不仅为全村村民提供免费的山泉水,而且已带动村里6名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2025年全村获得分红资金15万元,以后每年递增1万元。“村集体享有经销权,目前,我们也正在积极对接政府部门、酒店、加油站等渠道,争取将我们村里的好水推广出去。”郭宝红介绍,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40万元,2025年预计达60万元左右。

“十四五”时期,城西区以党建引领激活村集体经济活力,通过政策扶持、模式创新、项目带动等多项举措,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从“输血依赖”转向“造血自强”,实现产业发展与村民收益双升。城西区委、区政府创新设立1000万元村集体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开展“穿透式”调研,明确差异化路径,推行“片区统筹+村企共建”模式,撬动1.8亿元意向投资。重点推进杨家湾物流园、汉庄村乡村旅游等四大标杆项目,形成多元产业格局,带动村集体增收99.66万元。

同时,实施安置小区基础设施配套维修等民生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共振。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22年2995.51万元增至4070.33万元,增幅达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