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产科医生马彦彦:63岁不下手术台 她接生了上万新生儿 发布时间:2018-09-19 来源:人民健康网

编者按:每一位基层医生都有一段独特的成长经历,他们中很多人凭借朴实的医德医风,在为老百姓身体健康保驾护航的工作中默默地奉献着。在他们身边,一个个感人的医患故事往往于不经意间发生。故事说大不大,诞生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瞬间,但它们所承载的意义却远远超越了故事本身……

对此,人民健康特别推出“最美基层好医生”系列报道,通过记者的所见所闻,讲述基层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的喜怒哀乐和人生感悟,从而将更加真实、丰满、富有人情味的医务人员形象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让公众更加了解医生、尊重医生,同时也在医务工作者群体中进一步弘扬良好的医德风尚。愿医患之间搭建起理解与信任的桥梁,向全社会传递人文关怀正能量。

深夜,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的手术室中,产科主任马彦彦刚刚做完一台情况危险的分娩手术,母子平安,新生儿顺利降生。

如同影视剧中时常上演的,这种连夜抢救的情况在她的工作中并不少见。一天晚上,刚刚入睡的马彦彦被一阵局促的电话铃声吵醒:“马主任快来,30床产妇突发大出血,血压下降,情况紧急!”

手术中,产妇出现了罕见的DIC(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大出血,这是一种严重影响孕产妇生命的并发症,起病快且发展迅速,且尚没有统一确定的治疗方案,一时间情况十分危急。几乎连续抢救了70多个小时后,病人终于被救活。危机解除,走出手术室的马彦彦还觉得很精神,但一下楼梯时,却发现腿抖得碰不着台阶,就像刚爬完泰山一般。

其实,在平日的工作里,马彦彦总是一副容光焕发、雷厉风行的样子,令人难以想象,今年的她已经63岁,是医院里的延长聘用医生。从医40年来,她迎接了上万个新生儿的诞生,至今坚持在一线的手术台上。

大胆尝试新式分娩 痛患者之痛

都说女性生产时的强烈痛感可以达到十级疼痛,看着许多病人都在顺产到一半时因为疼痛难忍而选择临时改为剖宫产,马彦彦的心里很着急:“与自然分娩相比,剖宫产对婴幼儿和产妇的健康影响都很大,而且,剖宫产不仅有手术的风险,还有术后的合并症,以及再次妊娠的风险。随着剖宫产增多,子宫破裂、胎盘植入、前置胎盘等问题都突显了。”

多年来,我国的剖宫产率在国际上“出了名”的高。2010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医学权威杂期刊《柳叶刀》发布报告:中国剖宫产率高达46.2%,为世界第一,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上限15%的3倍以上。

但实际上,“剖宫产其实是解决难产和抢救产妇及胎儿生命的不得已才为之的措施,并不是分娩的捷径。但公众存在错误认识,以为剖宫产就安全了。”马彦彦说。

为了让更多妈妈能够通过自然顺产的健康方式与宝宝相见,她开始尝试能够有效缓解生产疼痛的水中分娩。为此,马彦彦到外院参观学习,并在2005年成功地进行了北京的第一例水中分娩手术。“当时那位产妇32岁,产程约八小时。一般,初产妇的产程经历十六七个小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她作为并不年轻的初产妇,可以说分娩过程比较顺利、轻松。”而当时产妇的丈夫也一直陪伴在身边,还成为了爸爸为新生儿亲自剪断脐带的北京首例。

从此,水中分娩在北京打开了先例。一天,马彦彦收到了一条短信,来自一位曾经在玉泉医院水中分娩的产妇。短信里说,自己生了第二个孩子,与第一胎水中分娩相比,她觉得疼痛难忍。“生第三胎时,我一定要再来找马主任做水中分娩!”

受到鼓舞后,马彦彦更决心要把自然分娩推广下去。后来又在玉泉医院尝试并推行了非药物镇痛分娩、导乐师陪待产的新式导乐分娩。通过导乐分娩,越来越多的产妇可以不用依赖剖宫产生产,还在分娩中安全有效地减轻了疼痛、缩短了产程。

“这是一种世界领先的非药物分娩镇痛技术,其镇痛效果确切、显著,起效时间快,能将10级剧烈产痛迅速降至产妇可以忍受的轻微疼痛,且持续镇痛达6小时以上,可以满足整个产程需要,最重要的是,它对母婴都是安全的。”说着,马彦彦欣慰地笑了,脸上充满了骄傲与满足。2014年,玉泉医院也被评为“北京市剖宫产率下降幅度最大的医院”。

学术与临床紧密结合 医者要终身学习

手术、坐诊、查房、值班……医院忙碌的工作之外,马彦彦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那便是学术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而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对产科的临床工作而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与挑战。“因为我们国家的二胎生育间隔非常长,高龄产妇很多,所以就会继发好多内科、外科的各种合并症,孕产妇的死亡率、新生儿的死亡率都会上升。”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彦彦开始研究产程中的入量管理问题,也就是产妇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应该吃什么、喝什么以及喝多少的问题。“因为分娩是孕妇体力耐受与经受疼痛甚至痛苦的过程,需要不断保持能量与精神情感支持。”马彦彦看到,解决了正常产程中入量管理问题,便可以减少产程延长,减少子宫收缩乏力,还可降低剖宫产率。

在马彦彦与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庞汝彦的主持下,研究课题在包括北京、浙江、山西等全国十大医疗单位调研展开,并在去年刚刚完成。研究的成果得出,在产程中产妇可以通过特定方法饮用运动型饮料,便能够满足生产的能量需要。这样一来,减少了产妇不进食能量不足、产程慢,乱进食引起呕吐、出现尿酮体等种种问题。

不仅如此,剖宫产率也因此大大降低。“原来在正常产程中转剖宫产很常见,现在有了精准的入量管理,我们的课题中转剖宫产率是3.7%,也就是100个产妇里只有3、4个人转剖宫产,这是很好的成绩。”说起这项研究,马彦彦高兴极了!“要当一个好大夫,势必要有学术,但是一定不是纯学术,而要和临床紧密结合,病人需要,我们就解决什么。”

63岁不下手术台 保证病人安危第一

每天早上8点,马彦彦便穿着整齐地出现了在会议室,这是玉泉产科特有的规矩,十几位医生与护士共同汇报、讨论所有病患的情况,接着便是查病房、接门诊,时间非常紧凑。

这天坐诊时,一个10岁的小男孩推门走了进来,叫道:“马主任好!”马彦彦抬头发现,自己好像并不认识,直到看到跟在男孩身后的母亲才知道,原来,这是自己多年前一次手术的病人,如今有了二胎后再次找到了她。“他特别想见马主任,说一定要见见当年第一个把我抱出来的人。”孩子的母亲在一旁说道。

2004年,49岁的马彦彦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调任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产科主任。那时的玉泉产科规模还很小,储血等许多功能尚不具备,一个月只收20多位产妇。马彦彦上任后的第二年,玉泉医院建立了妇产中心,接着又由二级产科上升为三级产科。十几年过去,如今的玉泉产科已连续多年保持北京石景山区的分娩率第一。

做一名产科医生,最辛苦的莫过于短则几小时,长则数十个小时的分娩手术,产妇痛苦不已,医生也时刻不可懈怠。而年过半百的马彦彦有时会带病坚持,因为长期在手术台上弯腰工作的她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膨出加椎管狭窄,发病时便腰疼得厉害。

但只要一站上手术台,她就会想象自己是一个身处战场的指挥官,要求自己静下心来,全神贯注。“我常问自己,你能不能做到,一辈子的每一台手术,都像上第一台手术那样认真?”马彦彦说。

在保证病人安危第一的同时,马彦彦还习惯于尽可能地压缩手术的时间。“手术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让病人在手术台上少待十分钟、五分钟,他就能恢复得更快一些,我们不应该在麻醉状态下随意延长,更没有理由在手术台上拖沓。”她的理念就是,能少一分钟,决不多一分钟。

“究竟什么叫手术?”在给学生讲课时,马彦彦常常会提出这个问题。而她心中也有着自己的答案。“手术是一种解决病人痛苦的医学手段,但也远不止于此。手术就是艺术。如果把手术工具比作画笔和颜料,为什么有的医生能成为艺术大师,而有的却只是普通画家呢?区别在哪里?”马彦彦说,“既然是艺术,就要潜心研究,要特别热爱。画家和歌唱家没有一天不练功,想成为好医生,手就不能停。”

今年,63岁的马彦彦逐渐步入退休,但她至今仍能想起大学毕业那年,自己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报道分配的第一天,主任问:“别人都写三个志愿,你怎么只填了妇产科一个啊?”马彦彦坚定地回答:“因为我喜欢做手术,在大学学习期间唯一想做的就是妇产科大夫。”

如今,整整四十年过去了,39岁便成为三甲医院的产科主任,又在50岁主动调任到清华大学附属的二级医院,帮助基层发展产科建设的她,可以自豪地对当年的自己说一声,我已经完成心愿,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产科医生。(尹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