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海天
海风拂过机坪,机翼如林,机尾高耸,扳手拧动的“咔哒”声此起彼伏。海南自由贸易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跨越国界的飞机检修正在进行。
“这架来自约旦,那两架来自越南……维修计划排到了2026年底。”海航技术大新华飞维空港维修基地总监古志林介绍,自2022年投用以来,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完成超2400架次飞机维修,服务近50家国内外航空公司。
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工作汇报时强调:“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着力打造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主导产业优化升级”。
“总书记的话,让我们备受鼓舞。这几年,正是乘着自贸港对外开放的政策东风,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才建立起来。”古志林说。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推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和航空枢纽。作为自贸港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于2022年正式投用。
“海南有能力修大飞机吗?一些境外航空公司有疑虑。”古志林说,为了争取客户,团队到处跑市场,2022年10月,获得第一单国际业务——维修一架国外航空公司的空客A320飞机。
“整个团队绷紧弦,每个螺丝的力矩、每根线路的连接都反复确认。”古志林回忆,维修中需要的一个关键航材,如果从境外调货,至少得半个月。“得益于自贸港的保税政策,我们航材储备充足,确保维修各环节无缝衔接。”古志林说,团队的高效率,让客户代表当场竖起大拇指。
自贸港政策支持多有力?古志林算了一笔综合账:成本低,进境维修免缴保证金,企业无需被占用大笔资金,综合维修成本降低10%到15%;效率高,建起保税“航材超市”,相关零件一应俱全,不用缴税直接“提货”,维修周期更短;服务好,海关等部门创新航空器维修免关税服务新模式,为飞机、航材提供绿色通道,确保进境维修飞机快速通关。
制度创新,吸引越来越多的境外航空公司从“头回客”变成“回头客”。越南越捷航空从最初的“送一架试试”,到送来近20架飞机;卡塔尔航空体验过服务后,签下3年近1亿元的喷漆订单……“以前是咱们盼着飞机来,现在是飞机排队等着来。”古志林笑着说。
对外开放的沃土上,现代化产业体系拔节生长。
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旁,海口美兰空港吉耐斯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同样一片忙碌。不久前,国内推力最大的15万磅级大型发动机试车台在这里成功试车,可满足全球主流航空发动机机型的测试需求,标志着公司对飞机“心脏”修复能力大大提高。
“我们正在补齐产业链的关键短板。”公司总裁吴栋阳说,下决心攻关,离不开自贸港“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政策的支持,“自2021年政策实施以来,引进生产设备不收关税,实打实省了1亿元,让我们能把钱真正花在刀刃上。”
产业链的完善升级,古志林感受很深:“最初,我们只能做机体维修,客户有别的需求,还要飞去其他地方。现在,产业生态逐渐完善,附近就能提供各种服务。”
据海口海关统计,今年1—10月,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货值达478.6亿元,同比增长71.8%。从“零关税”进口维修航材,到“零关税”购置生产设备,再到“零关税”引进整架飞机……一条覆盖“零部件—生产设备—整机”的航空产业链,在海南逐渐成形。
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将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国际往来更为频繁,海南的上空将更加繁忙。“对我们来说,这意味着更大的舞台。”机库外,又一架国际航班平稳降落,古志林转身投入新的忙碌。
记者手记
开放的热土,发展底气足
“以前是咱们盼着飞机来,现在是飞机排队等着来。”拼搏在海南自贸港飞机维修产业链一线,古志林的这种底气从何而来?
来自充足的航材储备和精准调度;来自链上兄弟企业不断取得技术突破,产业生态逐步完善;更来自自贸港一项项政策有效落地,带给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底气的背后,是更高水平的开放新高地正在崛起。通过制度创新,海南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当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形成,企业交易成本降低,产业发展预期提升,全球优质资源便纷至沓来。
一个个现代化产业从无到有、拔节生长,这样的故事在自贸港不断上演。在这片热土上,一份份砥砺前行的底气、志气,汇聚成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澎湃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8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