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旅游环保

固废“重生记” 发布时间:2025-11-06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 王郭骥 张沛

垃圾焚烧可发电,焚烧后的残渣被巧妙地制成再生砖……步入武汉市蔡甸区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昔日废弃采矿区焕然一新,飞鸟掠过现代化处理设施的剪影,勾勒出一幅生态共生的和谐图景。这里已形成了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有机固废处理、市政污泥处理、工业危废及医废处理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年处理固废达200万吨。

“过去不同种类固废分散在不同处理点,运输和监管成本高,现在‘打包’进一园,既安全又高效。”武汉环投千子山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无论是常见的生活垃圾,还是需要特殊处置的医废危废,都能在产业园内找到对应的处理方案,实现了城市固废“全门类、一站式”接收处理,为区域固废安全处置提供了稳定保障。

资源的高效再生是园区的“绿色核心”。记者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看到,建筑垃圾经过破碎筛分的废砖石被高效加工成再生砂石,进一步用于生产植草砖、透水砖等多样化的建材产品。

通过专业化的处理工艺,每一类固废都能被“吃干榨净”。每年,垃圾焚烧能生产6.77亿度绿色电力,足够约30万户家庭用一年;从餐厨垃圾中提取的1.2万吨粗油脂可转化为生物柴油原料;0.9万吨回收金属重新进入生产环节……“我们的资源循环利用率超过98%。”该工作人员说。目前,园区能产出环保砖、有机肥等数十种再生产品走向市场,真正让固废从“负担”变为“财富”。

垃圾处理往往伴随污染物排放,如何实现环境友好?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引入了“双脱酸双脱硝”烟气处理工艺,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仅为国家标准“限值”的1/3,粉尘控制在1/5,为排放物装上了“多层过滤网”。有机质固废处理厂则创新采用“以污治污”模式,用餐厨垃圾尾液制备再生碳源用于污水处理。

数字化赋能,破解固废处置环节的碳减排难题。武汉理工大学团队研发的厨余垃圾厌氧消化系统全链条碳计量智能管控平台,实现了全流程碳排放智能检测与核算。项目负责人、武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杨列表示:“让厨余垃圾处理不再是‘看不见的碳足迹’,而是变成了精准可控、可带来环境与经济效益的碳资产。”

曾经的垃圾处理厂“邻避”难题,被成功改写。产业园坚持“开门搞环保”,与武汉大学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还通过组织市民参观、学生研学、环保科普等活动,让公众近距离了解固废处理全过程。2025年上半年,园区实现接待参观人数5000人。“带孩子来看了焚烧发电的全过程,以后更要做好分类!”一位参观市民感慨。

“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的资源。园区将不断提高资源利用化率和循环化水平,为武汉市‘无废城市’建设保驾护航。”该工作人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