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网记者 李栋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近年来,东西部协作正持续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关键力量。
当前,东西部协作成效如何,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内生动力如何被有效激发?近日,记者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进行了探访。
农文旅融合 绘就城乡发展“同心圆”
“景区旅游发展起来后,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游客也多了,大家的收入翻着倍往上涨。”在凤山县三门海镇坡心村,69岁的民宿老板韦仕等亲眼见证了当地从依赖“汗水农业”到发展“旅游农业”的转变。
民宿项目经营示范点主管黄秀月介绍,依托三门海景区的秀丽风光,通过把村民闲置房屋统一规划经营,既补齐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又拓宽了生态振兴发展空间。“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让包括韦仕等在内的76户农村家庭吃上了‘旅游饭’,直接受益人口达282人。”黄秀月介绍。
农文旅融合,根基在农,灵魂在文,活力在旅。推动全域特色农文旅融合,关键在于实现农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的深度有机耦合,绘就三者协同发展的最大“同心圆”。在这一过程中,粤桂协作的帮扶与支持,成为不可或缺的“动力源”。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派驻挂职干部,县委常委、副县长黎斌表示,在去年成功打造三门海民宿、低空经济文旅示范基地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投入资金优化文旅配套设施,扩大“民宿+酒店”运营规模,预计每年可带动当地群众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最后一年。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介绍“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时表示,通过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这“四支力量”的作用,东部8省市、310家中央单位、6000多家企业,还有近300家社会组织倾力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帮扶的浓厚氛围。
就业帮扶 筑牢民生“稳定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收入。
在凤山县思源社区的桂青服装厂内,一袋袋缝制好的布艺玩具半成品正被打包装箱,即将发往广东东莞。
曾在广东闯荡的工厂负责人彭高焜告诉记者,返乡创办加工厂后,通过粤桂协作搭建的“龙凤就业+”平台,带动工厂已吸纳当地52人就业,其中包括21名脱贫人员,人均月增收超过2000元。
上游,工厂通过粤桂协作拿到稳定订单,打通了销往广东的渠道;下游,平台协助工厂吸纳闲置劳动力,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工厂不大,却承载着两地协作的愿景。”彭高焜说。
何为“龙凤就业+”?凤山县人社局副局长陈桂艳解释道:“‘龙’指广东深圳龙华区,‘凤’代表广西凤山县。该平台集中发布岗位信息,提供精准就业服务。同时,在粤桂协作框架下,企业可享受稳岗就业补贴,每吸纳一人可获得2000元奖补,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
稳定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从全国范围来看,截至今年6月底,已累计帮助超过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通过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保持在3283.3万人。
教育帮扶 答好扶志“必答题”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过程,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优化提升。
崭新的运动场、整洁的学生宿舍……在粤桂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凤山县高级中学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我们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已投入440万元用于硬件设施修缮,惠及学生超过3000名。”黎斌介绍。
教育帮扶,提升硬件是基础,补齐师资短板、激发内生活力才是关键。“两地教育水平与师资力量差距较大,亟需东西部协作予以支持。”下课铃敲响后,来自广东深圳的特级教师李仁华正在校园内踱步,“面对多为留守青少年的学生现状,我们传授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包括心理关怀与建设。东部优质教育资源的注入,有效打破了师资与信息的壁垒。”李仁华说。
“教育水平的提升,既要靠‘输血式’帮扶筑基,更要靠‘造血式’育人强本。”凤山高中校长李强胜介绍,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手把手培训当地教师,师资力量日益雄厚。
据介绍,经过三年“组团式”教育帮扶,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在2025年高考中,特控线(原一本线)上线人数达86人,较去年增加19人;本科上线人数达420人,较去年增加71人。
当前,从农文旅融合、就业帮扶到教育帮扶,粤桂协作下的八桂大地,正在乡村振兴的广阔道路上稳步前行。数据显示,2025年粤桂协作资金共投入4788万元,截至目前已高效使用超过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