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网记者 周坤
一杯热茶,几句暖心话,10月28日上午,在滁州市琅琊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调解室里,退休老人王大爷颤抖的双手渐渐平稳。
早上他来到这里,倾诉完积蓄被老友借走不还的委屈,而调解员没有急着搬出法律条文,而是先递上这杯茶,“王爷爷,您别急,咱们慢慢说。”一杯茶的工夫,焦虑的情绪在温情中悄然融化。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琅琊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已是常态。过去,群众遇到纠纷就像“闯关”——人社、司法、法院、信访,一个个部门跑下来,身心俱疲。改变始于该区倾力打造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
今年5月份,琅琊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整合600余平方米办公场地,让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三大功能区一目了然。
在这里,集约了法院、公安、司法、信访等7家常驻部门,联动着农业农村、卫健、妇联等10余家轮驻随驻单位。群众只需“进一扇门”,就能找到解决烦心事的所有路径。
“多亏了综治中心,我才能拿回这笔钱!”家住琅琊区的许月霞送来锦旗时激动地说。今年年初,她在工作中摔伤导致腰椎骨折,却因超龄无法认定工伤,维权陷入僵局。
转机出现在她走进琅琊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那一刻:法律援助窗口迅速审核材料并代拟仲裁申请书;仲裁窗口主动对接工伤认定部门;调解员多次陪同补充证据。
最终,在多部门协同下,这起历时数月的纠纷,以“工伤补偿+雇主责任险赔付”的组合方案圆满解决。
许月霞成功维权的背后,是琅琊区精心设计的“受理—转办—跟踪—反馈”闭环管理机制。
琅琊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唐如意介绍:“我们不是简单走流程,而是要给群众一个明确的预期。”在这里,每起纠纷都实行台账管理、动态跟踪、限时办结,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如果说,许月霞案例展现了机制的刚性力量,那么王大爷的故事则诠释了调解的柔性智慧。
面对这起因信任破裂引发的借贷纠纷,调解员巧妙运用“三步走”策略:先以民法典明确还款义务,再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强化老年人财产保护,最后从两人几十年情谊切入,唤起情感共鸣。
经过多次沟通,最终双方签订还款计划并通过司法确认。“调解不是冷冰冰的条款堆砌,而是法理情的共生共融。”参与调解的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
这种刚柔并济的理念,在处置突发性群体纠纷时更显价值。
去年,某企业因股权变更引发欠薪纠纷,21名职工工资被拖欠,矛盾一触即发。琅琊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立即启动“多元化解”机制,统筹人社、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门协同作战。
前端调解员稳定情绪、厘清脉络;中端仲裁院促成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工资确认书;后端法院提前介入执行程序。短短时间内,这起可能升级的重大劳资纠纷被成功化解在萌芽状态。
“社会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交响乐’。”回想起这起纠纷,唐如意感慨道。
为了奏好这首交响乐,琅琊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立起“常驻+轮驻+随驻”机制,组建了15人的专职调解员库和15人的法学会专家团,为群众提供“点单式”专业服务。同时推广使用线上调解平台,集成在线申请、视频调解等功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数据最有说服力:琅琊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运行以来,累计接待群众1500余人次,受理矛盾纠纷300余件,95%以上的纠纷在琅琊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层面得到解决。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重新展露的笑颜,是一段段修复如初的关系,更是一张日益密实的基层治理“暖心网”。
如今,“有纠纷,找中心”正成为琅琊群众的普遍共识。这座“一站式”解纷平台,不仅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最暖一公里”,更在法理情的交融中,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在这里,每一杯热茶都传递着温度,每一起调解都守护着公正,每一次握手言和都在为平安琅琊、法治琅琊筑牢最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