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鸭绿江畔的丹东,曾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连接前线与后方的“生命通道”。在这座英雄城市的元宝区九江街,有一处特殊的“驿站”——73号院落。它不是古代传递军报的官方驿馆,却承载了100多名志愿军战士的冷暖;它没有正式的站牌,却因房主赵家三代人的无私付出,成为战士们心中“比家还暖的港湾”。
从1950年7月第一批志愿军入住,到如今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七十三号驿站”的故事,是抗美援朝时期军民鱼水情最鲜活的注脚,也记录着一座城市、一个家庭跨越75载的爱国传承。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纪念日前夕,记者来到丹东,见到了当年仅有10多岁的赵家后人赵玉斌,听他讲述那段温情的故事。
鸭绿江畔的红色坐标
1950年7月,安东市(今丹东)的空气里已弥漫着紧张的备战气息。第十三兵团奉命向中朝边境集结,数万官兵的食宿问题亟待解决。安东市委、市政府动员机关、学校与居民为部队提供住处,元宝区九江街73号的赵家,成了这场“全民支前”浪潮中的一个缩影。
赵家主人赵连有,是一位生于1902年的手艺人,靠制作笼屉和罗圈养家;妻子高守贞操持家务,性格爽朗热忱。这座1935年建起的院落,有三间小楼、南厦、西厦和柴棚,二百平方米的地面上,挤着赵家十来口人。
当地方干部上门动员时,赵连有没犹豫:“战士们是来保家卫国的,咱不能让他们没地方住!”第一批住进赵家的,是10名东北边防军官兵,领头的是梁排长,还有江泉生、尚福礼等战士。赵玉斌当时只有13岁,他回忆说:“梁排长和江泉生住楼下北屋,其他人住楼上南屋,父亲把偏房收拾出来,让祖父暂时住过去。”
1950年10月,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由于部分战士是运输兵,频繁往返国内外,赵家成了他们的“中转站”:托带话给家人、存放物品、代买生活用品,甚至传递婚丧嫁娶的消息。
1951年夏,又一批后勤部队住进赵家,其中有17岁的来自成都的李勋石、王学燧,30多岁的“大胡子”陈公墨,还有吉林的常万胜。
这些战士与赵家同吃同住,高守贞每天早起烧洗脸水,家里人还帮战士缝补衣服,赵玉斌则跟着战士们学唱革命歌曲,“他们教我唱‘雄赳赳,气昂昂’,说等胜利了,带我去朝鲜看金达莱花”。
在安东,像赵家这样的“家庭驿站”还有很多,但赵家因高守贞的细心、赵连有的可靠,成了战士们的“首选”,“七十三号驿站”的名号,在志愿军中口口相传。1952年,志愿军战士王凤岐在信中写道:“大娘待我如儿子,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一切为了前线,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安东市委的支前口号,在赵家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1950年到1953年,赵家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支援抗美援朝中。
赵连有是家里的“排头兵”。1950年11月,安东市制定《关于战勤组织动员办法暂行规定》,17至50岁公民需服战勤,48岁的赵连有主动报名,编入元宝区九江街担架队,过江为志愿军抬伤员。
赵玉斌回忆说:“父亲常说,‘是共产党让咱穷人翻了身,国家被欺负了,我得站出来’。一夜,父亲在鸭绿江上往返抬伤员13次,回来时肩膀磨得全是血泡。”
赵家的子女们也“不甘落后”。1950年,赵连有21岁的儿子赵玉升加入志愿军防空部队,并于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赵连有18岁的女儿赵云华中学毕业后,报名参加志愿军后勤部沈阳空军地勤部队,随时准备赴朝作战。
赵玉升参军前给家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和平不是等来的,是用血汗换来的。”这封信后来与50余封志愿军家书一起,成了赵家的“传家宝”。
1950年8月27日起,美机频繁轰炸安东,截至1951年3月,共袭扰588次,炸死炸伤许多市民。安东实施“全部、彻底、迅速”的疏散方针,赵家人有的去了沈阳,有的去了海城。留在安东的高守贞与大嫂刘兰英,成了驿站的“主心骨”。她们把宽敞明亮的二楼让给战士们住,自己挤在南厦;战士们的衣服破了,她们连夜缝补,冬天还把战士们的棉鞋拿去烘暖。
1952年,美军投下细菌弹,高守贞每天带头组织街坊扫院子、捕毒虫。她还经常往返邮局,为战士代领包裹,有时需要扛着几十斤的东西走好几里路。
最珍贵的遗产,是志愿军战士们的家书。这些信里有战士们在前线的见闻、对赵家的感谢,也有对和平的期盼。高守贞把这些信与子女的家书一起,放在志愿军战士赠送的美军木制子弹箱里——这是战士们缴获的战利品,一直留存。
1979年高守贞病逝前,把箱子交给赵连有;1991年赵连有离世,又传给儿子赵玉臣,“要把这些信传下去,别忘了战士们”。
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七十三号驿站”的故事没有落幕。几十年来,赵家人用编印信札、寻亲、捐赠文物等方式,让这段记忆穿越时空。
2008年,时年81岁的赵玉臣与71岁的赵玉斌,决定将50余封志愿军家书编印成《志愿军信札》。赵玉臣在编者的话中写道:“这些信是历史文物,能让后人知道,抗美援朝的胜利是军民齐心换来的。”
赵玉斌自费2万元印制1000册,分送给纪念馆、学校与志愿军老兵。信札中,有陈公墨写的“在阵地执行任务,炮弹落在身边,我想着您家的热汤,就有了勇气”,有李勋石鼓励赵玉斌“要为国家学习,朝鲜儿童在山洞里都不放弃读书”……这些朴素的文字,成了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2010年,73岁的赵玉斌发起了一场“寻亲”活动,他在《丹东日报》《辽沈晚报》发布启事,附上22名志愿军战士的名单——这是从家书与记忆中整理出来的名字。
当年11月,好消息传来:93岁的陈公墨在成都被找到。赵玉斌飞赴成都,在公园与陈公墨相拥而泣,“当年的大胡子哥哥,头发全白了,他还能叫出我的小名,记得我家北屋的炕”;此后几年,赵玉斌又在天津见到李硕石,在武汉见到常万胜的女儿……
2015年,赵家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将志愿军家书与美军子弹箱、志愿军战士的不锈钢饭盒等物品,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
捐赠仪式上,赵玉斌说:“这些东西不是我们自己的,是属于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民的。”如今,在纪念馆的展区里,这些家书被放在恒温展柜中,旁边循环播放着赵玉斌讲述的驿站故事,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驻足。
2025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前夕,丹东市在“七十三号驿站”旧址建起“支前亭”,成为市民缅怀历史、传承精神的新地标。
站在亭下,望着鸭绿江上的游船,赵玉斌常想起母亲高守贞的话:“人这一辈子,要记得别人的好,要记得国家的难。”
如今,“七十三号驿站”早已不是一座院落的代名词,它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爱国情怀的缩影,是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见证,更是留给后人的精神坐标——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英雄从未远去。(记者 于力 丁非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