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历史传承

《台湾义勇队档案》:故纸堆中觅丹心 发布时间:2025-10-23 来源:新华网

  泛黄的纸页上,手书墨迹穿越时空,述说着战火纷飞中的赤胆忠心。

  “参加祖国抗战,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以求中华民族之自由解放……争取台湾之独立与自由,俾得重返祖国……”这份1939年5月订立的《台湾义勇队组织计划草案》,为这支台湾同胞直接参与祖国抗战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队伍道明了宗旨。

  包含这份文件在内的625件原始档案组成《台湾义勇队档案》,今年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献上珍贵礼物。

  “真是恰逢其时!”投入相关编研工作约20年的福建省档案馆编研开发处处长陈风激动地说。翻开这份档案,两岸共赴国难的往事历历在目,观照出休戚与共的前途命运。

开启尘封岁月

  福建龙岩龙硿洞的签名石壁、厦门五老峰的“复疆”题刻、浙江金华的台湾义勇队成立旧址、衢州等地的“台湾医院”旧址……陈风一一细数台胞的抗战足迹,“每一处都深藏着抗争的智慧与勇气”。

  闽浙两地是台湾义勇队活动的主要区域,福建省档案馆一直保存着大量相关档案。进入新世纪,随着福建省内民国档案目录中心建成联网,更多散布在各处的文献被发现。在汪毅夫等一众学者推动下,一项专题汇编工作于2005年开启。

  陈风已记不得多少次和同事前往各地档案馆驻扎,将不少从未公布过的原始档案复制回来。“当时很多档案无法进行电子化检索,不少还是手写的,由于战乱等原因比较潦草,需要悉心辨认。”她回忆,编研团队依靠专业知识在浩繁卷帙中筛选检索,力求为两岸共御外侮的历史增添确凿证据。

  工作团队还多渠道拓展资料来源,以便更好进行研究。他们探寻各处史迹,并面向社会展开征集,拜访了不少老战士或其后人。

  现年96岁的原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团员张秀卿就在当时无偿捐出自己的抗战老照片,还拍摄了口述历史的影像档案。

  “老战士们十分支持我们的工作!”陈风感动地回忆说,“他们对自己参与过抗战的经历深感自豪,更希望将爱国精神传承下去。”

  因为年迈,张秀卿对许多往事已渐渐忘记,然而得知档案入选的消息后,她又轻声哼唱起铭刻心底的少年团团歌:“台湾是我们的家乡,那儿有花千万朵不芬芳……要收回我们的家乡……”

  纸短情长话家国

  在陈风看来,每一份档案资料都如同一块时光碎片,通过搜集汇编,拼合出台胞们精忠报国的光辉岁月。

  1939年初,台湾抗日志士李友邦来到武夷山下的台胞垦殖区,用闽南话发表演讲,号召组建台湾义勇队。当听到“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时,在场台胞精神振奋,踊跃报名,随后共赴金华誓师。

  现藏于福建省档案馆的这份档案上,第一批22位台胞的名字清晰可见,其中有王氏两兄弟,旁边列有其亲属姓名。编研人员在后续工作中发现,不到一个月后出发的第二批名单上,他们的父亲、兄、妹三人赫然在列。

  “这证明当时很多台胞都是举家老小一起参加抗战的。”陈风说。为此,李友邦于1939年2月创立台湾义勇队时,同步成立了少年团。

  一次实地调查中,编研人员向当地人了解到,武夷山苍屏峰一带有一处少年团留下的标语,便立即出发寻找。

  那是闽北一个秋日的下午,他们在人迹罕至、杂草丛生的山上爬来绕去,数小时后终于在一块岩壁上发现了一行红漆字:“打倒日寇保我中华”。因山体向内倾斜,标语经受住了风吹雨淋,依旧醒目。

  “看到的那一刻,我意识到小团员们赶路途中在此休息时都不忘宣传抗日,非常感动于他们的爱国热情。”陈风说。

  台湾少年团团员平均年龄只有十几岁,最小的不过八九岁。在义勇队主办的一期《台湾先锋》中,小团员们质朴地写道:“因为不愿意做小亡国奴,所以我和我的母亲一起跑回祖国来了”“我希望每个台湾的小朋友都能来参加,一起反抗敌人”……

  台胞申请恢复国籍的愿书、《台湾青年》报纸登记声请书……一份份文献,承载着一段段不屈抗争的动人故事。

山河同脉,英魂共悼

  在福州三坊七巷,一座黛瓦白墙的古厝间,“义勇挥戈 同心复疆”的鲜红字样格外瞩目。这一基于《台湾义勇队档案》的文献展,由福建省档案馆主办,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开幕。

  今年入选名录的这份档案,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南平市档案馆和武夷山市档案馆联合申报,涵盖训令指令、呈批函电、统计图表、历史老照片及报刊资料等,记录了台湾义勇队从筹组成立、开展抗战活动到返回台湾的全过程。此次展出240余份档案文献和历史图片,其中约30份为首次展出。

  “希望这份档案发挥更大的现实意义,让更多人透过‘故纸堆’了解到台湾同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陈风说。

  展览开幕式上,台湾义勇队队员王正西后人王阳红捐出照片、家书等一批资料,再次丰富了这份“沉甸甸”的两岸共同记忆。

  多年来,各地有关台湾义勇队历史的挖掘与保护工作从未止息:福建省档案馆出版《台湾义勇队档案》一书,并相继举办“李友邦将军与台湾义勇队”等一系列展览;浙江金华的台湾义勇队成立旧址建起纪念馆,成为首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唯一的涉台抗日遗迹……

  “守护和研究这批文献,重温并宣传这段历史,对于铸牢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两岸共同的历史认同、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树立正确历史观意义重大。”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评价。

  在参观文献展时,王阳红第一次在一份名单上亲眼见到多位亲人的名字,她感慨良多,当即拍照分享至两岸王氏家族群。

  “触摸”写满报国壮志的档案,两岸同胞一同“走进”真实且温热的历史现场,铭记共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传承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定会更加心灵契合、心手相连,更加坚定信心信念,去开创中华民族共同的光明前景。

  文字:褚萌萌、邓倩倩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福建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