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韩震震 王晓飞
9月24日上午,小雨蒙蒙,位于安徽合肥的派河港内,一辆辆新能源汽车依次驶上滚装船,待装载完成,货船缓缓驶出,50多个小时后,它顺利到达上海港。在那里,这些新能源汽车“换乘”外贸滚装船,开始驶向世界各地。
今年1月15日,合肥—上海汽车滚装航线正式开通,这既是江淮运河首条滚装航线,也是安徽省内河开通的首条滚装航线。
截至9月底,内河汽车滚装船从1艘到5艘,累计发运商品汽车1.85万辆,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推进,派河港新业务的快速发展,成为水运助推合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缩影。
合肥的水运,以前并不起眼。
打开安徽地图,长江、淮河一南一北穿境而过,位于中部的合肥,看似跟两条大河距离不远,但之前想借势发展却并不容易。很长一段时间里,合肥港口的定位,是为枢纽港服务的“喂给港”,货物要运到滨江的芜湖,然后再发往各地。
2022年12月30日,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长江与淮河历史性“牵手”。此后,合肥水运迎来全面升级。
引江济淮工程是我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集供水、航运、生态于一身。2023年9月16日,随着连接长江与巢湖的菜子湖线航道通航,江淮运河航道全线开通试运行。
北接沙颍河连通河南腹地,南连芜申运河延伸至上海,平行于京杭运河的江淮运河,构建起第二条南北水运大动脉。而位于江淮运河中部的合肥港,一跃成为连南接北的重要枢纽。
合肥水运逐渐兴盛,万千货船在此中转,越来越多的“合肥制造”,开始借助水运通达四方。
派河港是江淮运河首座集装箱码头,也是合肥唯一一座拥有第九类危险货物(锂电池相关)作业资质的港口。
早在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期间,合肥港口布局就开始不断优化完善,其中,作为合肥港3个港区之一的派河港区,于2020年6月开工建设,2022年10月竣工验收。江淮运河通航后,派河港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以派河港为圆心,在半径10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合肥市七成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目前,江淮汽车、联宝电子、美的、格力等企业,已纷纷将水运纳入其核心物流体系。”安徽省派河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朋说。
为充分利用水运优势,江淮汽车还提前布局,在派河港设立发运基地,通过专用的物流通道,15分钟便能完成“工厂到港口”的运输。
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组件等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是安徽省外贸出口的亮眼名片,为畅通“新三样”出海通道,合肥市交通运输局先后与上海海事局、太仓海事局实现“新三样”危险货物海事监管互认合作,实行“始发港审批、中转港确认”协同监管,中转港非必要不开箱检查,水路运输时效显著提高。
“今年1—9月,派河港共水运出口‘新三样’危险货物2014标准箱,与去年全年相比,激增了601.74%,为企业节约成本超20%。”王朋说。
2021年4281万吨、2022年4389万吨、2023年4627万吨、2024年5415万吨,今年1—9月份4203万吨,合肥港货物吞吐量逐年递增,展望“十五五”,合肥将持续优化江淮运河水运通道能力,打通水运堵点卡点,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加快推动多式联运和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聚力打造江淮航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