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林洛頫
9月下旬,株洲北站货场内机声轰鸣,数台吊机忙碌运作,一台台装满工程机械设备的集装箱正被有序吊装至平板车上,准备搭乘“中欧班列”发往乌兹别克斯坦,车身上醒目的“中欧班列”标识,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这批要发往乌兹别克斯坦的货,运输全程不到15天,比以往海运快了一倍,客户满意度大大提高。”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物流基地业务负责人任保成站在列车旁,一边查看装运清单,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近年来,湖南围绕“货走得快、运得准、链得紧”,积极推动铁路、公路、水路协同联动,提升多式联运效率;依托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制造业优势,布局大件物流、定制运输新业态;通过统筹全省物流枢纽节点的布局,加快打通“出省、出海、出境”通道,为湖南制造走向世界按下“加速键”。
以通拓局:多式联运打通开放通道
长沙铁路国际港的龙门吊闸口前,数百辆装载集装箱的货车排队等待入场,这里每天发出的中欧班列等国际货运列车,已形成常态化运行;作为湖南的重要枢纽,长沙铁路国际港近年来发运量连年攀升。
“2014年‘中欧班列’开行以来,已累计发运超过5500列,运行长沙至明斯克等‘明星线路’15条,辐射亚欧近30个国家100个城市;新增的直达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线路,运输时效缩短至12至15天。”长沙铁路物流中心生产调度中心副主任曾鸿博指着屏幕上的统计数据介绍道。
湖南不是沿边沿海省份,物流成本曾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为破解这一困境,湖南打破区位劣势,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铁路方面打造长沙、怀化等多地物流集结中心,公路方面持续拓展干线高速和货运通道,水运方面推进岳阳城陵矶港口群整合升级,实现湘江、资水、沅水“三水共治”贯通长江。
由岳阳城陵矶港开通的“港铁联运”通道,联通京广铁路干线,全年货物吞吐量突破6000万吨,成为长江中游重要港口。郴州、怀化、常德等内陆节点城市则借力公铁水联运模式,打通“铁-江-海”一体通道,让更多货物走得出、送得远。
在益阳南县的稻虾养殖基地内,养殖户徐秋生告诉记者:“小龙虾属于季节性水产品,以前我们送货到广东、福建都靠汽车,费时又费钱,现在铁路集拼后可以直发珠三角,每吨节省物流成本近百元。”
高效的通道为的就是让货物流通快起来。尤其是湖南各地围绕农产品加工、特色轻工业出口的产业带进行建设,推动县域物流中心与主干铁路、公路网有效衔接,让更多中小企业能享受到通道红利。
如今,湖南在国内率先开通“客车化”货运班列,设定固定时刻表和运行路径,开行长沙至广州国际港、至上海、至新疆的多条线路,准点率提升至95%以上,中欧班列、东盟班列、湘粤非班列吸引到越来越多本地制造企业将高附加值产品通过铁路直达终端客户。
“我们和铁路、港口部门合作多年,从上海运钢构件、从广州运芯片,现在最怕的不是货物滞港,而是交期太紧。”位于长沙市雨花经开区的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负责人介绍,“随着铁路+公路+水运的模式逐年成熟,海港货物能高效送达企业仓库,我们可以接更多订单。”
从衡阳综合物流园驶出的货车,正奔赴广西钦州港;在岳阳城陵矶港,来自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刚下船,便通过铁路专列直发湘潭、涟源的钢铁厂;怀化国际陆港的集装箱场内,东南亚的香蕉、榴莲正装上冷链货车……
通过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路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改革,湖南实现了“公铁水空”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一体化物流”格局初步形成。湖南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从湖南出发的货物可快速直达欧亚大陆多个国家,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中枢。”
以融强链:制造物流协同赋能产业
午后时分,走进位于湖南常德的中联重科塔机智能工厂,一台60多米高的塔机上塔身、平衡臂、回转支承等关键部件被逐一拆解、吊装、摆放。平板运送车上的运输路线图上,精准标注了湖南通往广西防城港、深圳盐田港等出海口的路线。
“这类设备单件超大,不能走普通货运通道。我们要提前两周报备、测算路线桥涵承重,协调多部门调度。”中联重科物流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得益于湖南推出的大件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和交通部门的“点对点”服务,现在设备运送时间从过去平均15天缩短为8天。
湖南是全球工程机械的重要制造基地,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产品远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件物流成为“走出去”重要保障。为此,湖南加快打造“制造+物流”融合发展新模式,建设专业化大件物流园区,推动设备公铁、公水铁等多式联运路径提效。
制造业是湖南的底气,大件物流则是湖南的“长项”。
“年均超过20万台工程机械类设备需从湖南发往全球,这些设备有的高达五米,有的重达上几百吨,要确保一路上的行车安全,光线路测绘就得反复做多次,这些都需要专业物流公司及交通、港口相关部门的衔接沟通。”湖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走进长沙铁建重工厂区内,几台整装待发的大型盾构机被缓缓吊装上特种运输平台车。这些设备单件长十多米、宽度七八米、重达上几百吨,是城市地铁和隧道建设的“硬核选手”,也是大件物流运输的挑战对象。
“这种设备动辄超高、超长、超重,运输前工作人员都会沿线路跑上1、2次,摸清标注路途上所有的桥梁、隧道、转角路等路况。”湖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件运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日安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渊辉表示,相比以前节省了大量等待审批办证时间,这几年大件运输运输越来越便利。
这离不开湖南大力发展特种运输体系,通过以长沙、株洲、衡阳为节点,打造多个大件物流专业园区,建设起通车宽、限高高、负重强的“绿色运输通道”,有效降低制造企业的外运难度。
“我们在客户的产品设计制造前加入物流前置理念,从大件运输的角度提供可行性及成本性最优方案。”高渊辉表示:湖南已出台多件大件物流通行便利化政策试点方案,在省内主要工业园区和港口之间建立大件绿色通道,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探索重载智能拖挂车的标准化运营。
据统计,湖南大件运输事故率连续三年为零,运输时效提升30%以上,2024年湖南省办理大件运输超限证数量达135598件。
湖南省发改委经贸处处长施瀚文表示,大件物流不仅是运输问题,更是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湖南正推动智能仓储、分拨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未来,湖南将继续在政策、通道、服务上发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大件物流示范区。
以网聚势:枢纽建设提升整体能级
“过去我们要把一车货发到香港,要先运到广州中转,如今直接在郴州打包走专线,不到一天时间就能直达。”在郴州城区东南的湘南国际物流园,多家头部物流企业早已在此布局设点,湘南地区多个产业园区的产品正通过冷链物流车直发大湾区。
围绕打造国家级物流枢纽,湖南系统谋划、梯度布局,目前已有长沙、衡阳、岳阳、常德、郴州、永州、怀化等地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郴州、怀化更成为湘南区域的“南部双桥头堡”,连接起广东、广西、云南以及东南亚等海外货物的集散往来。
根据湖南省发改委规划,到“十五五”末,湖南将建成10个以上国家物流枢纽、若干个区域节点,全面覆盖省内主导产业园区、重点口岸城市及边贸集散地,通过枢纽的建设串联区域、乡镇、县城经济的发展,一张覆盖省内外的物流“主动脉”正加速织密。
清晨五点半,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旁的黄花综合保税区外,货拉拉司机伍佳豪发动货车,准备开启他一天的运输。导航上标注的路线从长沙出发,经岳阳平江、伍市,再到城陵矶港,车厢里装着电子元件、工程机械配件和一批产自浏阳的家电产品。
“这趟车要在途经点卸下部分货,并赶在下午3点前开到城陵矶港,那边下午有船要发。”伍佳豪系好安全带按导航路线前往第一站平江物流园区。几年前,他的货车还只在长沙城区跑短途,随着湖南各地物流枢纽的加速建设,他的运输范围也拓展到全省,甚至跨省。
畅通的物流不仅能承载着经济的血脉流通,更是稳外贸、稳增长、促循环的关键一环。
枢纽之上,湖南形成5条稳定的国际贸易通道,包括“中欧班列”“湘粤非班列”“东盟班列”等常态化国际班列,连接中亚、非洲、东南亚主要市场,并与上海、广州、武汉等国内集散地协同运行,出省通道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日益丰富。
枢纽之下,湖南依托省金融大数据平台、交通运输“湘易通”等系统,推动“货物+订单+仓储+金融”全链条服务集成,企业通过手机就能查运力、找仓位、比价格,提升物流体验,物流服务正借助互联网加快数字化改造。
“枢纽不仅是仓和场,更要成为服务集成的平台。”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南正推动“物流+金融”“物流+信息”“物流+跨境电商”深度融合;通过以枢纽建设为牵引,形成从省内到全国、再到全球的“物流轴心”。
随着一个个现代化物流枢纽投运,越来越多像伍佳豪这样的货运司机,正成为湖南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毛细血管”。他们奔波在大山之间、码头岸边、园区厂区之间,把湖南的制造业产品、农副产品、跨境电商包裹送往世界各地及城乡客户手中。
这是湖南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不断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从通道建设到节点布局,从物流组织到服务升级,打出了一套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不仅让湖南制造出得去、走得远,更通过物流提质为全省产业链、供应链注入新动能。
文字作者:林洛頫
出品: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人民网湖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