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好评如潮,舞剧《只此青绿》巡演场场爆满,“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等活动深受老百姓喜爱……这些生动场景共同绘就了“十四五”期间我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高质量推进的绚丽画卷。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无论是盛大的文艺演出还是贴近民生的基层文化服务,无论是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还是艺术院团的改革创新,无论是艺术人才的培养还是文艺评论的引领,我国艺术领域都交出了一份既具高度又贴近群众的优秀答卷。
创作攀峰,艺术佳作绽放时代光彩
“阅兵看得我热血沸腾,晚会看得我泪流满面”“建议文艺晚会全国巡演”……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同时,通过线上直播呈现。这样一部恢宏的音乐舞蹈史诗剧,全景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网友们一边观看,一边纷纷留言。
“十四五”以来,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等重大演出精彩呈现,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风,《只此青绿》《瞿秋白》《在远方》等精品力作叫好又叫座。同时,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走出国门,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为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行动计划、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工程,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优秀文化、现实生活、火热实践中汲取创作养分,创作出了京剧《皿方罍》、川剧《江姐》、话剧《主角》《桂梅老师》、音乐剧《在远方》以及中国画《助梦》、雕塑《旗帜》等一大批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在资金保障方面,国家艺术基金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助创作、演出、展览、人才等项目3568个。除了国家艺术基金,全国有20多个省区市建立了艺术基金或者专项创作资金,助力文艺创作。
中国艺术节、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20余项全国性活动,成为艺术精品的“试金石”。今年,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川渝两地举办。艺术节期间,10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70余个群众文艺作品将亮相,还将展出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约1000件,集中呈现近年来国家文艺新高度、新气象,文艺工作者新作为、新风貌。
承古启新,传统艺术焕发蓬勃生机
文艺事业的繁荣,不仅体现在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现,更依赖于对艺术根基的长期呵护与夯实。在夯实传承基础方面,戏曲保护领域的系统性工程正扎实推进,新年戏曲晚会、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戏曲公益性演出项目等重大扶持项目有序实施。
据悉,《中国戏曲剧种全集》将全面展现全国戏曲剧种的历史与现状,目前全国各地编撰工作有序进行。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展现全国戏曲代表性艺术家风采,已录制300余部。濒临失传剧种公益性演出项目支持全国106个无国办团体剧种和121个仅有一个国办团体的剧种,开展以传统经典剧目为主的公益性演出活动,让深植民间的戏曲剧种艺术重焕光彩。
民乐创新同样奏响时代强音。两届全国民族器乐展演汇聚3200余位艺术家,28场精彩演出与26场深度研讨交织,为传统民乐注入现代活力。
美术领域通过国家收藏和捐赠项目积累精品,《时代华典——全国美术馆馆藏精选集》全书20册,生动展现时代审美脉络。
这些保护实践始终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戏曲传承振兴工程催生的彩调剧《新刘三姐》等新作,既延续传统基因,又讲述当代故事。通过“文化进万家”等渠道,精彩演出直接送到基层。在广大基层乡村的青山绿水间,地方戏曲与民族歌舞的欢腾场面,正是传统艺术生生不息的最佳见证。
院团革新,艺术根系深植万里山河
当传统艺术在创新中焕发新生,承载艺术创作的专业院团也正经历深刻变革。在广袤的艺术原野上,从国家院团到基层队伍,一场以机制创新激活创作活力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文艺“国家队”率先破局。文化和旅游部10家直属文艺院团根据各自艺术特色量身定制改革方案,艺术委员会建设实现规范化,美术馆画院专业建设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展览策划到藏品管理形成标准化体系。这场改革不仅停留在制度层面,更通过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的配套支持,让艺术服务与普及真正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艺术的根系不断向基层延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榆林建立创作基地,让陕北民歌唱响新时代;中国交响乐团十四年如一日帮扶重庆南岸区,让农民管乐队登上专业舞台。更令人欣喜的是,国家京剧院与地方院团共创《雄安人家》《故土新归》,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合作推出《共同家园》《坚守》等,中国歌剧舞剧院帮扶阿尔山乌兰牧骑创作演出歌舞剧《水韵阿尔山》,联合创作模式结出累累硕果。
这些深入生活的艺术实践,最终通过5570场公益演出回馈人民。无论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携《猫神在故宫》等优秀儿童剧作品巡演29个市区县,还是中国煤矿文工团携《舞动山水间》舞蹈专场走进咸宁、萍乡等7座城市,或是中央民族乐团在海南文昌户外草坪举办的航天音乐会,都让艺术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人才筑基,评论引领涵养艺术生态
当艺术院团在改革中焕发活力,一支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也正在系统化培育中茁壮成长。排练厅里,青年演员在导师示范下一遍遍打磨唱腔;美术馆中,策展团队围绕展陈方案热烈讨论——这些日常图景,折射出艺术人才梯队建设的扎实步伐。
一系列系统化、多层次的人才计划,为艺术各领域注入了汩汩清泉。从编剧、戏曲表演到“天下第一团”的台柱子培养,再到声乐领域的“师带徒”式传承、魔术领域将人才培养与作品创作相贯通,人才培养覆盖了从创作、表演到管理的全链条。特别在院团管理、美术馆运营等环节,累计超千名专业人员通过专项培训提升了专业能力,为艺术机构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核心支撑。
在锤炼专业本领的同时,艺德艺风建设也被摆在突出位置。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工作者教育管理和道德建设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了文艺工作者艺风艺德建设,特别是针对文娱领域突出问题加大了治理力度,为艺术生态涵养一片正气充盈的沃土。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文艺评论体系的全面建设。通过深化评奖改革、出台指导政策、优化机构设置,评论工作的引导作用得到显著加强。与此同时,评论阵地不断拓展,从主流媒体专栏到网络平台,专业评论的声音更加响亮。人才是评论工作的主体,国家艺术基金等平台大力扶持评论项目,培训了大批中青年评论人才,为文艺评论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形成了创作与评论双向促进的良性生态。
从田野乡村的戏台到国家级的殿堂,从古老剧种的薪火相传到数字舞台上的创新表达,一幅生机盎然、根系发达的中国艺术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这背后,是传统底蕴的当代活化,是院团机制的深刻变革,是人才梯队的系统构筑,更是评论与创作的比翼齐飞。展望前路,这套环环相扣、良性互动的繁荣体系,正为我国文艺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本报记者 彭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