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玉 实习生孟啟昇
十月的贵南草原,是一首被风吟唱的金色诗篇。风从草原深处吹来,裹挟着青稞成熟的醇香,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枝头,农机手操控着智能机械穿梭田间,轰鸣声里满是丰收的节奏。
隶属于三江集团的青海省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贵南草业公司),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这里不仅是一片肥沃的热土,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前身为青海省贵南牧场,始建于1933年,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回溯往昔,贵南牧场的开拓者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开启了农垦事业的征程。时光流转,一代代农垦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将艰苦奋斗的精神薪火相传。面对传统农业的桎梏,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在种植技术、养殖模式上不断突破,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今年,青稞种植面积达5.5万亩,油菜3.5万亩,牧草4.6万亩。同时,我们进一步优化了种植结构,在保障青稞、油菜等传统优势作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适度增加了优质牧草的种植规模。”贵南草业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宋玉波介绍道。
为告别“广种薄收”的历史,公司在“优”和“技”二字上做足文章。自2019年起,300余台(套)现代化农业机械如钢铁雄狮般进驻田野,这些“铁牛”的到来让农业生产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田野里,大型农业机械如同忠诚的“钢铁战士”,在丰收的战场上各显神通。“在科技的加持下,我们的秋收工作既高效又顺利。青稞产量有望突破600斤,是历史上比较好的一年。”宋玉波说。
这背后,是科企协作奏响的创新交响曲。“我们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是全方位、深层次的。”贵南草业农牧科技实验站站长严志新介绍。在品种培育方面,昆仑14号和15号青稞表现尤为抢眼,其中昆仑15号最高产量达501.5千克/亩,创下高原青稞种植新纪录。
贵南草业建成的智慧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如同给农业装上了“智慧大脑”。该系统通过气象、土壤、虫情等监测设备,实时掌握大田作物的每一个生长细节。“就像给每株作物都配了一位贴身医生,随时关注它们的健康状况。”严志新形象地比喻道。
作为国有企业,贵南草业始终将社会责任扛在肩头。公司建立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每年收储周边360余户牧民的有机肥原料,户均增收1.38万元。春播秋收时节,吸收当地灵活就业群众300余人。
村民尼玛才让高兴地说:“公司收储羊板粪给我们带来了实惠,现在小汽车有了,大电视也有了,生活好多了。”村民李生芳常年在公司务工,她感激地说:“在家门口就能挣上钱,比到外面打工好。”
在生态改善方面,公司改良退化人工草地2.59万亩,减免机械作业费近207万元,惠及职工及牧民443人(户)。实施的26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项目,让222户牧民真切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民生改善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公司自筹资为所属东科大队铺设砂石路38公里,惠及当地群众1286人;为五羊队铺设饮水管线5.7公里,彻底改变了牧民肩挑背扛取水的历史。
金色的阳光为贵南草原披上丰收的盛装,青稞的醇香在空气中流淌。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画卷正徐徐铺展。使命在肩,三江集团以高质量党建统领全局,精准发力于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坚定不移地沿着规模化、高端化、科技化的发展路径,全速迈向具有青藏高原影响力的现代化特色农牧业产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