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魅力中华

深港穗创新集群为何“全球夺冠” 发布时间:2025-09-30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联合报道组

        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在百强创新集群中,“深圳—香港—广州”首次跃居全球第一。数据显示,过去5年,“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每百万居民拥有2292项PCT(《专利合作条约》的英文缩写)申请、3775篇科技论文,达成了135笔风险投资交易。

“单打能手”联手,拿下“团体冠军”,高效协同、全链条贯通的创新生态,就是深港穗的核心竞争力。

从沙漠银蚁身上汲取灵感,顶尖期刊《科学》上的科研成果快速落地。深圳市创冷科技有限公司基于无电制冷技术,推出涂料、卷材、纺织品等绿色降温解决方案,累计应用超过40万平方米。

孵化在香港,总部在深圳前海,工厂在广州南沙——“这是我们基于各地优势作出的理性选择。”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朱毅豪说。团队核心技术诞生自香港城市大学,2022年在资本牵引下来到深圳,3年时间,已获多家投资机构青睐。

“香港研发—深圳转化—湾区制造—全球市场”,这样一条科创路径已被越来越多科创企业走通、走顺、走宽。

香港强于基础科研与国际资源,深圳擅长技术转化与先进制造,广州发挥枢纽功能与人才孵化优势。三地功能互补、协同发力。

《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香港排名跃升至第4位,位居亚洲之冠。2026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5所大学位列全球百强。

大湾区,已成为全球人才实现梦想的“黄金舞台”。

“95后”青年方闻绩对此深有体会。他在深圳鹏城实验室完成芯片设计实习,赴港科大(广州)读硕,如今又在香港继续博士深造。“希望在国际平台发表更多成果,也把实验室的方法带进产业,真正助力芯片行业发展。”

创新不仅在于市场转化,更在于原始突破。

从广州启航的中国巨轮“梦想”号,具备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成为支撑国家深远海科考的“国之重器”。

作为“梦想”号建设运营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耕海洋科技,研制的国内首套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已在南海完成海试,实现相关领域“零的突破”。

该局正高级工程师宁波表示:“我们将持续深耕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定位,充分发挥国家队体系优势,持续输出公共产品。”

大湾区的科研底蕴,支撑着这样的雄心。当前,广东正大力推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光明、松山湖、南沙等科学城为主阵地,打造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已建成鹏城、广州2家国家实验室以及10多家省实验室或分中心,本科及以上高校累计达到24所。

广深港高铁飞驰如梭,48分钟即可连接广州南站与香港西九龙。

两个站点间,深圳光明科学城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珠联璧合,大科学装置密集落子,彼此支撑。几十公里外,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科汇通”试点破冰外资科研账户难题,经验已推广至全国16城。

人畅其行,钱畅其流,物畅其通。粤港澳三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创新,在高频互动中碰撞出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WIPO首次引入“风险资本交易量”指标,使得深港穗创新集群超越“东京—横滨”集群,跃居榜首。这意味着,全球创新竞争不仅比拼技术产出,更看重市场转化与价值实现。

深圳创新提出“大胆资本”,引领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广州私募基金管理人达779家,跻身全国风投创投第一梯队;香港港投公司以1元带动5元市场长期资金跟投,激活风投生态。

“我们坚持做耐心资本,做价值投资,以12年的基金期限,长期持续地支持科技创新。”前海万汇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周光耀表示。其设立的晶浩二期基金,已助推康方生物、来凯医药等企业实现突破。

9月初,香港数码港“领航企业高峰论坛”人头攒动,闻歌国际带来与中国医学院合作的中医智能化产品,吸引了不少国内国际客户体验尝试。

“香港是走向世界很好的窗口。”该公司副总裁史维尧说。落地香港两年,史维尧感受到特区对内地企业扎实的帮扶:从政策对接、资金支持,到人才引进和场地提供,“真正让我们安心落地、迅速成长”。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日益形成,深港穗创新集群的格局随之打开,视野从湾区投向全国,创新辐射力不断增强。

正如香港数码港行政总裁郑松岩所言:“内地企业通过香港对接国际,海外企业通过香港进入内地。内地有强大生产基地,香港有国际化金融人才,强强联合、深度交融,将产生巨大效果。”

深港穗创新集群的崛起,不仅是一个区域的果实,更是中国创新体系深化融合、面向全球竞争的重要信号。它印证了“一国两制”的制度韧性,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生命力。从这里出发,中国创新正更深地融入世界,更自信地走向未来。

    撰文:吕绍刚、王星、刘森君、严小晶、吴宇扬扬、王雅蝶,实习生赵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