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
秋上高原,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都兰金辉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辉矿业)矿区内,秋意渐浓。
金辉大道两侧,树叶泛黄,秋风轻拂,树叶在枝头颤动,仿佛千万只金色的蝴蝶振翅欲飞。秋风再起,有些摇曳已久的叶子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旋转、飘摇、翩跹,落到湖面上,漾开圈圈涟漪。
树叶散落之际,簇拥枝头的沙棘果、沙枣探出来,橙黄与青红交织,斑斓了矿区的秋。
或是棱角分明,或是沟壑纵横,矿区四周山脉绵延,植被稀缺,褶皱间沉淀着亿万年地质运动的痕迹,阳光下泛着金属矿脉特有的冷硬光泽,宛如沉睡的巨兽鳞甲,凡此种种与矿区水草林木、果实斑斓形成了强烈对比,“花园式矿山”尽收眼底。
当然,“花园式矿山”并不只是简单说说而已,而是得到了权威认证。金辉矿业矿区地处有昆仑山“金腰带”之称的柴达木盆地南缘、昆仑山中段北坡五龙沟地区,具有良好的黄金资源找矿潜力。近年来,金辉矿业积极推进“勘查为开发服务,开发反哺勘查”的“五龙沟模式”,以开发需求为导向,加大对水闸东沟、黄龙沟、黑石沟、红旗沟四个矿段的勘查,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与此同时,金辉矿业探索和总结了适合于青海高原多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的“青藏高原绿色矿业发展新模式”,理顺了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开创了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绿色矿业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县、州、省、国家级四级“绿色矿山”称号。该模式在行业内具有典型的引领和示范意义,被称为“金辉模式”。
沉甸甸的青稞穗与轻飘飘的披碱草穗掺杂在一起,都披上了麦黄色,微风轻拂,相互摩擦的沙沙声响成为专属矿区的秋季背景音乐。在矿区部分空地上,青稞和披碱草套种地块引人驻足,“我们矿区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绿化可不简单。”金辉矿业总经理左志勇介绍,多年来,矿区一直实施绿化、硬化、美化和亮化工程,通过因地制宜探索和创新绿化方式,总结了青稞和披碱草套种、乔灌草混合种植等实用绿化技术,矿区披绿见彩,“颜值”攀升。
针对废渣和粉尘,金辉矿业采取废渣场覆土绿化、运矿道路硬化、建设轨道运输系统以及充填采空区等措施,有效控制了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和粉尘。同时,利用废渣场建设轨道运矿工业场地,废渣得到了回收利用,节约了基建费用。此外,金辉矿业还积极推进矿区采用太阳能设施、锅炉“煤改电”、高耗能设备更换等项目,广泛使用节能设备和先进技术,将节能、低碳、环保、清洁理念贯穿始终。
看科技创新。设备正运转,工人正忙碌,选冶中试厂里一派忙碌的景象,“这里好比是小型车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金辉矿业副总经理明平田介绍,近几年,金辉矿业在大山深处建成了“青海省金矿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选矿生产的中间环节增加了选冶中试厂,有力提升了选矿工艺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降低了转化成本,减少了科创风险。而这只是金辉矿业科技创新的具体实践之一。
开展“全员促创新”活动,累计350多项创新项目获得公司奖励,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3.18亿元,取得了众多科技成果、奖项和专利;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9项,提升了公司的科技攻关能力和科研水平,有效解决了生产环节的技术瓶颈;在与国内外产学研机构合作的基础上,引进、消化吸收并再创新,开展五龙沟难选冶金矿柔性浮选工艺试验研究,解决了生产各环节的技术难题……坚持向科技创新要动力、要效益,金辉矿业一直在路上。
再看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打造勘查开发一体化的“五龙沟模式”,对矿山深边部开展阶梯式勘查,大幅度提高了矿山的增储保供能力,力求实现资源的“吃干榨净”;引进数字化软件,建立地质、采矿工程三维模型,精准圈矿,并将其应用于采、运矿全过程,有效控制了贫化率,回采率稳定在90%以上,从源头上保障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深入开展选矿工艺研究,浮选回收率从初期的65%提升至82%以上,在低品位难选金矿浮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总结出科学的尾矿库管理模式,如“多点小流量、干滩护坝”“库内取砂、坝内筑坝”“库内分区运行”等方式,大量节约了尾矿库建设和运行成本,实现了选矿废水的循环利用。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良性循环痕迹就藏在金辉矿业近2000亩的绿化区域之内,藏在浮选回收率达82%以上的生产线之上,藏在科学规划管理的尾矿库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