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欣
走进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巴燕乡西岭台村,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翠绿的荷兰豆田。田间,豆苗顺着支架攀爬生长,藤蔓相互交织,鲜嫩的豆荚挂满枝头。村民们穿梭其间,双手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荷兰豆。
“最近每天都来这儿采摘荷兰豆,活不重,还能照顾家,一天能挣120元!”湟源县申中乡莫卜拉新村的刘生兰今年48岁,通过湟源县事事通信息平台看到招聘信息后,3月份就来到西岭台村干活。
路边,一筐筐刚采摘的荷兰豆正准备装车运输,它们将从这里运往兰州分拣,然后发往上海、北京等地的市场。
湟源县位于西宁市西南部,平均海拔2600米,其冷凉的气候为荷兰豆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湟源发祥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发祥正是看中了这片土地的潜力,带领村民在巴燕乡西岭台村发展荷兰豆种植产业。
“这里种出的荷兰豆病虫害少,口感清脆,品相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王发祥告诉来访者,今年合作社在巴燕乡西岭台村承包了100亩地,从5月中旬开始种植荷兰豆,7月下旬每天采摘,正好错峰上市,卖出了好价钱。
“如今一亩地产量可达1500公斤,产值可以突破1万元。”小小的荷兰豆,真正成了带动农民增收的“金豆豆”。
湟源发祥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最初种植马铃薯。2023年,看准市场环境后,开始转型种植荷兰豆。
“我是湟源县城关镇涌兴村的,在合作社干了七八年了。以前打零工不稳定,现在不用出远门,一年到头都有活干。”58岁的张花告诉来访者,跟着王发祥学到了不少东西,怎么打桩、绷网子,县上有经验的种植户都会来荷兰豆田里指导。
像她这样的村民,在合作社中还有很多。旺季时王发祥承包的地里每天有30多名员工在忙碌,大多是村里的妇女。以前她们总想着出去打工,但家里老人孩子需要照顾,心里总不踏实。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干活,一点不耽误家里事。
为提升荷兰豆产业的效益,湟源县更是不断强化科技支撑,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确保荷兰豆的品质。
“我们将加大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服务,提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蔬菜标准化生产意识。”湟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黄莺表示。
2025年,湟源县种植蔬菜3.65万亩,全县建立万亩集中连片露地蔬菜种植基地2个。青蒜苗、荷兰豆等特色种植产业的种植面积也是稳中有进。近年来,湟源县青蒜苗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8000亩以上,荷兰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稳定在5000亩以上。
站在田埂上,王发祥望着绿油油的荷兰豆田,心中规划着发展蓝图:“明年我们要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先进的技术,让更多人吃到我们高原上的优质荷兰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