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的活化石,是有生命的活文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景观、科学和经济价值。
青海省班玛县灯塔乡,43岁的生态护林员东哇才保前往负责管护的哑巴沟,去看两棵八百多年树龄的川西云杉。走进哑巴沟深处,高大的川西云杉枝干遒劲,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傲然挺立。
“这棵树2019年被认定为古树名木的时候,树龄就868年了,是我们辖区的‘长寿树’,被称作‘三江源第一松’!”青海省玛柯河林业局工作人员刘平说,川西云杉根系浅,又生长在高海拔地区,能有八百多年树龄很不容易。
统计数据显示,青海省现存并登记入库的古树名木数量1332株,其中古树1310株、名木22株。古树群14处,群株数3456株。为全面掌握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自2018年起,青海省开展了详细的古树名木调查,并建立档案。2022年至2023年,又进行了两次补充调查,将数据全面录入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系统,实现动态管理。
玛柯河林区哑巴沟内这两棵粗壮高大的川西云杉上都挂着“身份证”,扫一扫二维码,品种、树龄、管护单位、监护人等信息清楚明白。“哑巴沟的古树,我们主要记录树高、胸径,观察树有没有倾斜,根系是不是裸露在了外面。”东哇才保说,哑巴沟里的每一个树都是他们的“责任树”。
针对古树名木保护,青海省累计投入资金1171.5万元,推进统一挂牌,设置保护牌与标语并利用二维码加强宣传。濒危和长势弱的古树名木,采取了一系列抢救复壮措施,如整治生长环境、修复树洞、防治病虫害等,已完成45株一级古树和名木的抢救工作。
“像这种500年以上的国家一级古树青海只有50株。”保护这些古树名木,青海构建了古树名木全周期养护体系。“为进一步提升全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持续规范和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指导各地制定‘一树一档,一树一策’的措施。”青海省林业草原规划院院长尚永成说。
青杨、白榆、暴马丁香……“我们给古树设置了防护围栏,强化身份标识,开设根系透气孔,保障生长活力,增强树体健康,有效护航古树生长的干扰。”在湟中区塔尔寺景区,湟中区林业和草原局项目室副主任杨永琴拿出一沓册子,逐一介绍塔尔寺的古树和保护情况。
“都是一些普通树种,但是在青海的自然环境下能生长这么长时间,很不容易。”树木生长周期长、成活率低,让青海人对古树的保护愈发重视。
“这棵树已经有293年树龄了。”塔尔寺祈寿殿院内,一株暴马丁香历经近三百年风雨洗礼,依然冠盖蔽空、葱郁苍劲。盛花期的这株暴马丁香散发着幽香,古刹和古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
“在提高群众保护古树名木的同时,我们也不断深入挖掘古树名木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发掘古树名木的社会价值及历史价值,呼吁每一位群众都参与到古树名木守护中。”湟中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金山说。
苍劲挺拔、郁郁葱葱的古树不仅美了环境,也寄托着人们的乡愁。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葱湾村,一棵493年树龄的青海云杉用护栏围了起来。“村子还没在,有可能这棵树就在了。”葱湾村老人说,这棵云杉更像是葱湾人的根,每一位村民都是古树“守护人”。
古树名木是重要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更承载着传统文化,见证着历史变迁,是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古树名木,不仅因为它们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