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渝中区观音岩,一栋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静静矗立。这就是抗战时期重庆话剧演出的主要场所——抗建堂。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大后方戏剧运动中心,文艺界人士荟萃。抗建堂诞生于烽火连天的1941年,是抗战时期重庆的话剧演出阵地之一。进步戏剧人士曾在此以舞台为战场,用戏剧呐喊救国。
如今,抗建堂经过整修后重新对外开放,不仅将经典抗战话剧重排复演,还通过抗战戏剧历史陈列和戏剧创作体验等功能,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烽火岁月。
抗建堂不仅对场馆进行了焕新升级,还重新上线了《雾重庆》等经典剧目,此外抗建堂还推出了戏剧体验空间,让戏剧爱好者们能深度了解、参与戏剧创作演出的过程。
在云南丽江,东巴文化作为纳西族的古老智慧结晶,正因无数当地人的坚守而延续。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和虹30余年如一日,致力于东巴古籍文献的挖掘、研究与保护,让这一“世界记忆遗产”走向世界。
在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和虹经常忙着埋头整理古籍。自1992年投身东巴文化保护以来,这位纳西族学者虚心向前辈求教,从简单释义到深入解析文字哲理,逐步成为东巴文化研究的权威专家。
30多年来,和虹翻译了几十部东巴古籍,是目前唯一仍在职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翻译参与者。她参与编撰了《纳西族人口》《丽江黎明乡调查笔记》等著作,主编《纳西族童谣》《丽江妇女口述史》等多部作品,为非遗传承、妇女口述史抢救记录等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在学术研究外,她还注重东巴文化的现代转化,带领团队精选东巴古籍中的智慧故事,让古老文明走进寻常百姓家;在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馆,与年轻同事探讨用现代语言讲述传统智慧;在社区课堂,她用生动的讲座激发新老丽江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从青丝到白发,和虹用半生心血守护文化根脉。在她和无数传承者的努力下,这份千年文明正焕发新的生机。如今,她和同事正在探索古籍数字化保护,建立东巴文化数据库,创新文化遗产呈现方式,推动东巴文化与AI融合。
爨文化,起自东晋经南北朝终至唐天宝七年,是当时的地方大姓豪族爨氏治理南中地区500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目前有书法、诗歌、服饰等形式。
爨文化传承至今,为人所熟知的是爨体书法。康有为、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名人尤擅爨体书法。2022年,爨体书法还被列入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曲靖市内多所学校开设爨体书法、爨乐、爨画等专业课程,让学生们以多种方式传承爨文化;本地文创工作室推出爨字胸针、爨麒麟徽章、爨字明信片等多种爨文化文创产品,深受外地游客欢迎。
据介绍,曲靖市持续推出书法课程、舞蹈演绎、文旅体验等多种活化传承方式,让传统爨文化从古籍碑刻中“走”出来,将爨文化的千年脉络,织就成曲靖大地上的文化锦缎。
彝族打歌,又称“踏歌”,是融歌、舞、乐于一体的民族艺术瑰宝,是彝族人民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重要方式。
每逢节庆、婚丧嫁娶或劳作间隙,彝族村寨都会打歌。人们以芦笙领舞,笛子伴奏,围成圆圈,边跳边唱打歌调,常通宵达旦,尽兴方休。
彝族打歌历史悠久,可追溯千年,在众多史籍中均有记载。
为推动彝族打歌保护传承,云南省出台相关条例,明确规定以各种形式保护彝族打歌,县级财政专项拨款为每位传承人提供补助。
当地积极推动这项民间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市民的广场舞、学生的课间操,都融入了彝族打歌元素。
彝族打歌凭借其鲜明的观赏性与互动性,成为巍山文旅的新亮点,不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为民间打歌队带来了收入,让传承得以延续。
如今,千年彝族打歌,如点亮夜空的篝火,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记者:杨仕彦、吴燕霞、李晓婷、孙敏、熊轩昂、彭奕凯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