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段思齐
仲夏午后,骄阳炙烤着大地,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王庄镇孝义村的玉米地里翻涌着翠绿色的波涛,田垄间一条条黑色管带均匀铺开,将水肥精准送达作物根部,喝饱水的玉米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焕发着勃勃生机。
孝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文强蹲在地头,指尖轻抚紧绷的膜面:“往年等雨播种误农时,如今水肥一体化随时开播,薄膜滴灌双管齐下,种完就能浇水——这底下,可藏着咱玉米增产的玄机。”
“可不是嘛,搁以前,这块地七零八碎十几家种,浇水施肥都拧不到一股绳。现在播种、浇水、打药、收割,样样有‘田管家’操心!”路过的村民郭志坚接过话茬。
郭志坚口中的“田管家”,正是翼城县近年来精心培育的“土地入股+集体经营+全产业链托管”新体系。面对农村空心化、种地老龄化、土地碎片化的现实困境,翼城立足县域55.5万亩耕地资源,蹚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子。
仅在孝义村,就有1560余亩地实现了全产业链托管,并采用膜下滴灌方式种植。村集体统一组织农户开展规模化托管,由翼城县天禾农业托管运营有限公司提供农机作业,翼佳人田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指导。“这样一来,一是每亩地能节约作业成本30元,二是通过增产技术,每亩增产200余斤,一降一增总的下来能增加近260元的收入。”孙文强解释道。
“土地入股,保底还分红,这账谁不会算?” 郭志坚将家里的5亩地悉数入股村集体,“我岁数大了,孩子在外头,现在不用下地,村里就找下了托管公司,每亩还能多挣几百块,这账谁不会算?”郭志坚非常满意村集体组织托管,皱纹里盛满笑意。
“以前是大水漫灌,现在水肥精准直达作物根部,‘浇地’变成了‘浇作物’。”在这里,科技不再是试验田的专属——翼城将水肥一体化及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粮食生产中,全县安装喷灌、滴灌面积达到4.2万亩,绿色高效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0万亩,有机旱作粮食生产面积达到10万亩。
集体统一经营释放了规模化潜能,目前翼城县村集体经营土地面积已达7.79万亩,2024年仅小麦和玉米托管就为村集体增收2300多万元。
在翼佳人田管家农业服务公司的调度中心,大屏幕上订单信息闪烁。负责人裴芬介绍:“农资统采统购,成本直降15%,加上规模化耕、种、防、收和增产,每亩节本增效约410元。”
金融活水也在精准滴灌——土地经营权成为硬通货,建设银行等各大金融机构持续创新产品,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1.1亿元;玉米收入型保险为托管主体兜牢风险底线。
“地还是咱的地,可收成和光景,真不一样了。”当土地从零散走向整合,当个体耕作融入集体经营,翼城用“全托管”这把金钥匙,不仅打开了粮食增产、集体增收的大门,更解锁了农业现代化的密码。
暮色中的孝义村,郭志坚在田埂上散步,看着植保无人机掠过绿色波浪。如今,村民们不再躬身于每一寸土地,而是以股东的身份,眺望着共同耕耘出的、更加辽阔的金色未来。(摄影:人民网记者 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