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任爽
“现在,家门口的村小条件好,有好老师,能教出好成绩,自然没必要再送孩子去乡镇的学校念书了。”吉林省农安县奋进村村民王燕一语道破了温馨村小建设带来的幸福感。
近年来,农安县积极推行为村小“输血补钙”的倾斜政策,全面改善村小办学条件,提升村小师生幸福指数,建设温馨村小,不断优化百姓家门口的教育资源。
作为农业大县和教育大县,农安县的教育点多、面广、线长。在全县5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35所学校,其中村级小学就有246所,占比超过七成。然而,几年前,村小作为家门口的教育资源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便民作用。通过调查发现,群众之所以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中心校或县城学校就读,其根源就是渴求优质教育资源,认为现有村小师资力量弱、教学质量低、环境设施差。农安义务教育呈现出“乡村弱”“城镇挤”的尴尬局面。
如何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让村小重新焕发活力?2013年,农安县深入分析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提出了以“五个统一、四个同步、三个一致”为主的中心校与村小一体化管理新模式;2014年,提出“资金投入一体化、师资配备一体化、课程开设一体化、教师研培一体化、村小评价一体化”的管理目标,村小建设向前迈出坚实的一步;2017年,农安县又提出了新目标: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改善村小办学条件,聚焦校园、班级、课程等8个因素,重点打造超过50人以上的141所村小,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学校好不好,师资是关键。为了让好老师留得住、教得好,农安县对村小实行了10项倾斜政策,其中不仅包含公用经费不足100人的按100人拨付、免费接送通勤教师、建好食堂和宿舍等温馨关怀,还将国培、省培、县培精准落户到村小,让村小教师直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并建立起村小划片研修机制,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外出考察学习。
今年27岁的特岗教师吕佳宝已经在农安县新阳中心小学前进小学工作5年了,“刚来时我只能借住在附近的老师家,学校没有食堂,吃饭也是饥一顿饱一顿。冬天上课时我都冻得直哆嗦,更别提孩子们了。两年前,学校有了食堂、宿舍,供暖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农安县教育局为年轻教师举办的联谊会中,吕佳宝还找到了男朋友,并在今年订了婚。她说:“10项倾斜政策给村小老师带来了家一样的归属感,也带来了留下来、教好书的信心。”
温馨村小建设不仅给教师带来了温馨生活,也给学生带来了温馨童年。走进农安县青山口小学,交互式教学一体机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标准的篮球场和排球场是学生们的乐园;实验室、微机室设备齐全,图书室书香怡人。
青山口小学校长周立军说:“我们村小不光是条件不比中心校差,还独具优势。”青山口小学借助班级学生少的优势,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学,采取网络式、茶馆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同时,组织了音体美3个社团,葫芦丝、剪纸、篮球等8个兴趣小组,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周立军骄傲地说:“学校3到6年级的学生都能演奏10多首葫芦丝曲。”
如今的农安,“有专用教室、有硬化操场、有专任教师、有稳定生源、有温馨关怀”的温馨村小越来越多,“师生舒心、家长安心、社会放心”的义务教育氛围越来越浓。农安县教育局副局长曲晓光说:“两年来,有20所村小生源明显回升,32所村小教学质量超过中心校,82名教师主动申请到村小任教。温馨村小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