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0月2日电(记者吴刚)国庆当天,太行山峡谷深处的丹河铁路大桥上,一列列满载的运煤车伴着轰鸣声驶过。65年来,这座跨越山西、河南两省的铁路桥,从最初每天慢悠悠的几趟列车,到如今的150多趟,年运量也从几百吨发展到了1.17亿吨。
早上7点,阳光洒在这座86米高的丹河铁路大桥,大桥下,国铁集团郑州局月山工务段月山桥隧车间月山检查工区的职工正在准备桥梁梁体检查作业。
54岁的桥隧工靳蓄良,手扶钢筋围栏,脚踩桥体上钢筋台阶,一边攀爬一边向记者介绍:“我刚参加工作就是负责养护这座桥,那时候桥上跑的火车不多,拉的煤也不多,现在平均每隔10多分钟就会有一趟拉着电煤的火车通过。”守护了丹河大桥32年的他已经与这座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境内的丹河铁路大桥建成于1959年,全长144.84米,跨度130米,是晋煤外运的重要“咽喉”。
沿着45度的拱形梁体一直爬到86米高空的墩台上,靳蓄良不时将身子探出桥体,用检查锤轻轻敲击梁体,检查梁体是否存在空鼓和裂纹。“铛铛铛……”清脆的敲击声在清晨的峡谷内回荡。脚下,青绿色的丹河水静静流淌着。
“过去桥梁上没有栏杆,走上来看着都心慌,还不好检查。现在两边都安装了栏杆,空的地方装上了篦子,可以依次进行检查,不会漏掉任何问题。”守桥32年来,靳蓄良已爬上爬下大桥上千次,桥梁的每一个螺栓、每一处曾经整修过的位置他都熟记于心。
桥的东侧,伫立着一栋两层小楼,为迎接国庆到来,工友们在工区门口处插上了国旗,曾经的靳蓄良为了看守这座丹河铁路独拱桥,几乎把家搬到了这里,一待就是五六个月,每天只有这座大桥和呼啸而过的火车做伴。“那个时候我在桥上呆的时间都比在家里呆的时间长。”靳蓄良感慨道,一身防护服、一把检查锤、一捆安全绳,几块木板,这就是当时他工作的全部装备。
现如今,人防、物防、技防对作业工具进行了更新,越来越多的铁路运维高科技“神器”被广泛应用到桥体维护中。
“这是智能应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轨道情况,一旦发生断轨,第一时间发出报警。”靳蓄良指着铁轨说,铁轨上方盒子形状的双轨式钢轨探伤仪,通过发射超声波全方位覆盖钢轨检测区域,电脑显示屏上的波形显示着钢轨内部状态,一丝伤损都逃不掉。望远镜、无人机可以深入大桥多角度、全天候进行探测,检查到人力无法到达的盲点。
靳蓄良略显自豪地说:“高科技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提升了大桥养护能力。”
32年前,靳蓄良的师傅不仅把技术传承给他,也把守护大桥的责任和不怕苦的精神一并赋予。如今,从少年到白头,54岁的靳蓄良即将退休,这把接力棒也交到了他的徒弟王继锋的手中。
作为班组里年纪最小的“95后”,王继锋从最初的头晕目眩到如今面对86米高空上下自如,和一代又一代的护桥人一样,继续守护着大桥的安全。
“国庆期间,我和师傅虽然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但把大桥养护好,保证关乎国计民生的煤炭资源运往全国各地,这是我们的职责。”王继锋说。
国庆这天,丹河峡谷上空蓝天如洗,阳光明媚。这座承载着一代代护桥人梦想与坚守的丹河铁路大桥安静屹立着,也默默见证着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