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30年,瓦里关! 发布时间:2024-09-26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

        从青海西宁出发大约行驶140余公里,便来到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瓦里关山下。远远望去,山顶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格外醒目。

东经100°54′,北纬 36°17′,这便是瓦里关山的地理坐标。也是亚欧大陆内陆腹地唯一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的所在地。在这里,一代代瓦里关人用坚守,绘制出那条著名的全球气候变化重要标志曲线——“瓦里关曲线”。

责任——绘就最美“瓦里关曲线”

位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巅,这座建在“云端”的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是全球34个大气本底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在全球大气本底及青藏高原“双碳”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翻看手机里一张张老照片,在这里工作了30年的大气成分观测员黄建青感慨颇深。

20世纪80年代,世界气象组织开始实施全球大气监测计划,在不同地区陆续开展全球大气本底观测。1989年,我国政府开始全球大气本底站的选址工作,经过反复遴选,地处青藏高原的瓦里关山进入专家视线。1990年开始,工作人员陆续开始前期论证、相关数据观测及采样等工作,直到各项观测条件成熟后,在1994年9月17日这一天,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挂牌成立,正式担负起“给大气测温、为地球把脉”的重要任务。

30年来,用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资料绘制并每年更新的“二氧化碳变化曲线”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被称为 “瓦里关曲线”。

“这是我们团队依靠瓦里关本底站30年的数据积累,绘制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这条曲线成为证明全球气候变化、支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依据。”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第五任台长德力格尔言语中满是自豪。

曾在瓦里关站工作21年、现任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副台长的王剑琼说:“在印尼巴厘岛、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及其他国际性气候变化谈判会上,我国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维护者。其中气候变化科学观点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瓦里关曲线’及相关观测数据。”

“这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生动范例。”王剑琼表示。

迄今为止,瓦里关本底站持续向全球提供了近30年连续、准确、第一手的具有全球代表性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六氟化硫、一氧化碳、稳定同位素等大气成分本底观测数据,这些观测数据正是我国对全球大气科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项目负责人保罗·莱伊在交流中表示,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在过去30年中高质量完成了大气本底监测,其观测数据被广泛应用到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类前沿研究中,意义重大。

信念——在“云端”记录气候变化

对于大气成分本底浓度观测来说,瓦里关3816米的海拔是开展观测的理想场所。但对于处在这一环境中的人来讲,这里却是一个时刻需要挑战极限的地方。“高原上睡眠本就不好,寒风凛冽,整夜失眠几乎成为常态。”黄建青说,高海拔的工作环境让观测员的身体健康面临挑战。“走快了就气喘吁吁”“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是许多观测员的共同感受。

检查仪器、记录数据、更换采样膜、采集大气样本……瓦里关人每天的工作在旁人看来简单枯燥,但却极为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如果观测数据不准确、不连续,对于后续气候变化研究和决策判断就会产生严重误导。

为了确保瓦里关这片“净土”不受影响,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周围方圆50公里内没有建设任何工矿企业。为了减少做饭时油烟等人为污染对观测数据的影响,甚至在山上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半成品。“很多同事都患上了胃肠疾病。”时闻说。

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专业的时闻,2021年入职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每天的观测数据是判断大气成分变化的重要依据。”时闻说,这份工作能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感觉很自豪!

“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的观测数据,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认为,青海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依旧保持着两个人在山上值班,人员每10天轮换一次的值班制度。从蹒跚起步,到成为国际知名的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的观测技术、观测设备、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无论是老一代观测员,还是入职不久的年轻人,每个人都脚踏实地,用青春和热血坚守“云端”的初心。

展望——寻找解决气候危机的钥匙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在气候系统稳定、水资源供应、碳收支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区域,青海不仅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启动区,更是全球生态系统调节稳定器,平原升高1℃,高原就会升高2℃。“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最脆弱和敏感的地区,怎样更好地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这是青海和青藏高原需要思考的课题。”巢清尘说。

        9月5日至6日,由青海省委省政府、中国气象局共同组织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建站30周年暨青藏高原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国际学术交流会举行。13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齐聚青海,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位于青藏高原上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就是在地球‘第三极’这片净土上,最大限度地‘还原’大气的本来模样,帮助人类寻找解决气候危机的钥匙。”在交流会致辞环节,中共青海省委书记陈刚表示,“瓦里关曲线”记录的是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深深印记,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和推进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实际行动,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动担当。

       “瓦里关建站30年来,对微量气体、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等的监测是对社会的重大贡献,其监测数据是关于该地区环境变化的宝贵文献。这些监测数据为许多重要科学研究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全球大气观测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格雷戈里·卡迈克尔对“瓦里关曲线”的贡献表示赞赏。“期待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在未来几十年继续作出贡献,我们共同努力,实现建设一个更清洁、碳中和世界的目标。”

格雷戈里·卡迈克尔所期望的,正是瓦里关人的使命,是青海的骄傲,更是中国的担当。

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80多米高的梯度观测塔巍然耸立,默默守望着脚下的土地,记录着大气变化的点点滴滴,见证着一代代瓦里关气象人的坚守与奉献。而立之年,展望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瓦里关的使命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