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9月22日电(记者张玉洁)洞窟连绵是人们熟悉的莫高窟“正面照”,但窟顶模样却鲜为人知。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从聚落考古的视角出发再度审视莫高窟,发现窟顶有包括天王堂在内的数座基址,这对全面了解莫高窟有积极意义。
21日至22日,由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主办的“创新与发展:敦煌学研究的新使命”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小刚分享了近年来该院在莫高窟及其周边开展的考古工作。
莫高窟南区窟顶的天王堂,是古代敦煌城往返莫高窟的必经之地,也是莫高窟的入口所在地。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天王堂是一座孤零零的佛塔式建筑。2021年起,为配合加固工程,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进行了考古清理和发掘。
考古发现,这里除天王堂外还有数座佛塔和佛堂基址,出土了塑像、壁画残块、木构件等遗物。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断,这是一处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的宗教建筑群。
张小刚介绍,20世纪60年代起,莫高窟开始了多次窟前殿堂遗址发掘工作,相关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复原古代莫高窟提供了参考。80年代末,莫高窟北区考古发掘工作启动。相关研究认为,南区是礼佛的殿堂,北区是僧俗生活区域,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莫高窟。
“如今,我们尝试用聚落考古的视角再度审视莫高窟。也就是利用社会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等方法,研究聚落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张小刚说。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调查了成城湾、和尚沟、王母宫、老君堂、观音井等遗址。这些宗教建筑遗址以莫高窟为中心,散布在三危山之中,在古代属于莫高窟的卫星式寺院或建筑,是莫高窟人文环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