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历史传承

嘎玛嘎赤:一个唐卡画派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4-09-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拉萨9月21日电 题:嘎玛嘎赤:一个唐卡画派的传承与创新

  新华社记者魏冠宇、沈晓朦、侯韶婧

  今夏上映的纪录片《布达拉宫》,在许多观众心中“种草”了西藏绚烂多彩的非遗技艺,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豁达开朗的藏族唐卡(昌都嘎玛嘎赤画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嘎玛德勒。在他对生命有限与艺术不朽的思考背后,是一个唐卡画派的传承与创新。

  记者9月在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见到92岁的嘎玛德勒时,他坐在家中的暖阁里作画,外孙丁增平措从旁协助。

  嘎玛德勒是第十代传人,丁增平措是第十一代传人,中间错过了一位女性——丁增平措的母亲。

  “过去唐卡传男不传女,所以妈妈没有学到;但现在,我和外公的观念都更现代:传承唐卡,男女都一样。”“85后”丁增平措说,“我和妻子有2个女儿、2个儿子,希望他们都能成为画派的传承人。”

  嘎玛德勒出身嘎玛嘎赤画派技艺最主要的传承家族,与嘎玛寺相伴而生。长期以来,老人不分亲疏远近,免费对所有上门学生倾囊相授。

  今天,嘎玛乡的唐卡画师几乎都是嘎玛德勒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他的500多名徒弟,更遍布西藏和四川、云南等省份,传承和发扬画派。

  受嘎玛德勒影响,丁增平措2015年成立嘎玛嘎赤唐卡画院,为农牧民学生提供免费教学和吃住,现已培养上百名学生。“我和外祖父都希望能把画派传承下去,也让更多人有一技之长。”丁增平措说。

  如今,嘎玛德勒每天作画几个小时,每周还到外孙的画院授课一次,学生们兴奋不已。

  1999年出生的仁青郎加是嘎玛德勒亲戚中的曾孙辈,7岁起学习唐卡。

  “我的第一幅唐卡漆画作品《指小路尊者》,给我指了一条大路。”在福建援藏工作队支持下,仁青郎加2018年在厦门接触了漆画,精美作品让他眼前一亮,“这是内地传承千年的成熟技术,不怕潮湿,用布一擦就可清洁。我想,这是发展唐卡的新方向。”

  借鉴宋代以来青绿山水的用色与晕染技巧,嘎玛嘎赤画派唐卡迎光看时,熠熠生辉;偏移角度,光泽变幻。用黄金、玛瑙、蓝铜矿石、孔雀石、白垩等矿物研磨而成的唐卡颜料,避免了虫害,延长了寿命。

  唐卡漆画不用矿物原料,改用植物大漆和蛋壳镶嵌,创新力度空前。仁青郎加把作品拿给嘎玛德勒看时,老人摩挲了一阵,说:“特别好!你坚持做下去。”

  目前,昌都全市已有200多位唐卡漆画画师,4个区县设有工作室,去年交易金额超160万元。他们今年计划成立艺术协会,未来联合巡展、寻找藏家。

  “目前我在调研东南亚市场,我们的唐卡漆画在当地很受欢迎。”多次参加上海进博会等国际性展会后,仁青郎加越发认识到,唐卡与漆画的结合是市场的选择、时代的必然。

  大到卷轴、小到牌饰,几经创新,唐卡作品已在西藏各地的文创商店随处可见。

  “树有千条枝,树根才是本。”嘎玛德勒教导学生时说,不论大小,画师绘制唐卡时要净手,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虔诚。

  嘎玛嘎赤画派有自己的作画规范,倾注了嘎玛德勒毕生心血。它系统总结了画派的技术细节,人物形体、动作造型都颇具特色。老人每年都到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采风,观察壁画和唐卡,一呆就是一个星期。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人员,也给老人以礼遇。

  今年16岁的才仁桑珠是仁青郎加的师弟,凭着一腔热爱,初中毕业后进入嘎玛德勒弟子曲英江村开办的玛吉阿妈唐卡画院。“我们也会用唐卡漆画复刻老唐卡的图案,收藏者更便于保存。”他说。

  “唐卡是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嘎玛嘎赤画派可以画山水、画动物,画家乡风景和风土人情。”丁增平措设想,或许有一天,唐卡嘎玛嘎赤画派眼中更加辽阔的大千世界也能被系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