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6日消息(记者李鑫 陈瑜艳 嘉善台陆美娟 蔡培源)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东云村,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当地利用现有的资源,统一规划,打造以拖鞋浜自然村为主的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点,把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激发了农民创业的热情,农民富裕了,乡村变美了。
大云镇东云村的夏日格外美好:阳光洒在河上,泛着波光,阿姨们随处一撒网兜,捞上来便是一网的螺蛳;路边种着各样的瓜果蔬菜,洁净的村道上,村民们你来我往,乡音笑语不断……东云村成了老百姓幸福生活的“美丽乡村”。
施群娟:这是五老民俗传承室,还有东云村春泥计划实践教育基地和文化庭院,下面我们进去看一下。
拖鞋浜是东云村的一个自然村落,东云村宣传文化员施群娟说,以这个村落为主,通过融入民俗文化,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东云村有了美丽乡村旅游的精品点。
施群娟:这是五老民俗传承的重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下面是节日的活动掠影。
施群娟说的“五老”,指的是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他们在长期从事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忠诚、关爱、创新、奉献”的可贵精神。设置“五老民俗传承室”就是希望青少年能在老同志的指导、教育下茁壮成长,夕阳红,朝阳艳,让夕阳和朝阳同辉。同时,村里还通过举办相关的活动来打造东云村的“孝亲文化”品牌。
施群娟:比如重阳节,我们打造的是孝亲文化品牌,已经连续开展了11届,去年我们围绕一个百岁老人,举行了庆老礼的活动。
民宿,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新业态。这些年,浙江的民宿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湖州、嘉兴等地,依托距离上海、杭州较近的区位优势,出现了不少的“上海村”,民宿遍地开花。不过,在民宿的发展中,如何避免同质化、雷同化,是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施群娟介绍说,东云村在民宿规划中,突出了一个“俗”字,这个“俗”指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即民俗,指的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记忆。
施群娟:这是农具房,存放常用的农用工具,这是竹篮子,以前的篮子都是自己用竹子编,上街去买鱼买肉,去地里割菜,都是用这个竹篮子,现在都用环保袋来替代竹篮子了。
农具房里的农具,有以前农民用于耕地、施肥、收获、运输、劳动保护的用具,具有年代感,前来旅游的人说,很容易让人回想起小的时候,而对于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这些用具有着很大的新鲜感,也是了解农村的一个窗口。
村民杨彩珍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她说,一开始村里规划民宿时,她想的是大拆大建,房子要是新的,床铺要是软的,空调、洗衣机是必不可少的,总之一切都要像城里的居住条件看齐。后来,经过统一的培训学习,她认识到,特色的才是珍贵的,也是游客们想看的。于是,杨彩珍保留了原先的居住风格。
杨彩珍:这个灶头我们以前就有,锅必须要铁锅,锅盖必须是木头的锅盖。
烧火做饭,一拉风箱火苗烧得更旺,在灶头上,还画着色彩鲜艳的灶头画,有花草,也有文字,这种灶头画也是一种文化,有着深刻的寓意。在一片烟火的生活气息里,游客们获得了极大的好奇满足,而杨彩珍介绍起来,也是轻车熟路。
杨彩珍:这个“福星高照”,有名堂的,老底子的灶头上都有,为什么呢?这是一家人的福气,福气好,像以前的四代同堂、五代同堂,这个就是福,就是福星高照,“火烛小心”,就是提醒烧火的时候要当心,每次烧完饭菜要收拾干净。
有业内人士认为,乡村旅游可以划分为三个版本,1.0版本为观光,2.0版本为旅行,3.0版本为度假,它们分别是前一个版本的升级,而民宿中度假的含义,不仅仅是住宿的问题,而是“人情味”,让游客有主人的感觉,民宿是他乡村的家,住下来就是家人。
大云镇东云村党总支委员徐浩说,民宿依托的是村里的老百姓,规划则依托统一的思想。拖鞋浜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在规划上,他们强调了乡土风味的保留,新建的民俗体验馆也以复古的方式出现。
徐浩:风格复古一点,带一点江南水乡的风格,在这一片形成整体布局,看起来有七八十年代稍微老式一点的感觉。
在这里,原味的民宿、菜园、篱笆等都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田园风情。菜园里种了番薯、丝瓜、茄子、辣椒、青菜等蔬菜,长得郁郁葱葱。菜园的小路上铺着一块块宽窄得当的石条,围墙也很特别。徐浩说,这个菜园叫“快乐菜园”,主要是为将来那些住民宿的游客准备的,他们可以来菜园体验种植、采摘的乐趣。关于种植,菜园里还有一个可以正常使用的手扶拖拉机,一句话,游客是主人。
徐浩:这也是向大家展示村里人常见,城里人不太常见的东西,放在菜园子里,跟大家展示,以前怎么耕田的,现在是怎么耕田的,以后可能又是不一样了。
如今,拖鞋浜村落,以及东云村的这片江南水乡,在白墙黛瓦、诗意栖居的人居环境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各项配套工程相继建成,这个集民俗、农家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旅新景,正成为嘉兴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中的一个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