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雄(资深媒体人)
有许多懂茶、爱茶的人,讲究春夏秋冬喝不同的茶。可顽固的我,一年四季只喝绿茶。一天,一位茶友带着据他说极好的普洱茶来找我,还特意请了安徽农业大学相关专业的老师现场展示茶艺。品茶之余,茶友倒出喝剩的茶叶,把叶片摊在桌上,用镊子反复拨弄,说:“看,螃蟹脚!”
果然,茶叶里有几节根茎似的东西。茶友言之凿凿:上好的普洱茶中,一般都有螃蟹脚!
茶友们一片惊呼,一阵赞叹。我有不少爱喝普洱茶的朋友,有的朋友甚至到了“茶痴”的程度。前些年,我也耳濡目染,了解到不少普洱茶的知识,但对什么是螃蟹脚,我仍一知半解。
我国普洱茶的产区主要在云南,普洱几乎成了云南茶叶的代名词。恰巧我又来到云南工作,免不了要跟普洱茶打交道。
2023年,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世界上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传统“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
消息传来,整个景迈山区乃至整个彩云之南都沸腾了。
今年1月中旬,我从普洱市政府所在地思茅驱车2个小时,抵达澜沧县城;从县城再驱车近2个小时,进入景迈山古茶林。
连着景迈山上一座座寨子与一片片古茶林的,是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石子路。道路用一块块取自山里的石头紧挨着铺就,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车在路上颠簸摇晃着,发出咯噔的响声。
当地的同志解释说:“这里原先是准备铺成柏油路的……”
“幸亏没有啊!”我连忙打住他的话头,“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说得好,‘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我一向以为,‘非常之观’的地方,交通不宜太过便利,适当增加一点观赏难度,有助于保留原生态,未尝不是好事呢。”
在景迈山芒景村翁基古寨高处的缅寺下面,有一处观景台,可俯视整个寨子的全貌。我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茶林中,总有一些高大的乔木点缀其间。
整个古寨的层次感尽收眼底:山顶是各村寨的水源地;古茶林和村落在山地的中部,部落的村寨整体上围绕着山布局。古茶林外围有防护林,以防止冬季低温和病虫害传播。生产粮食和蔬菜的耕地则在海拔相对较低、水源充足的地区,避免开垦和种植活动对古茶林的干扰。
“远看像森林,近看是茶林。”
在云南众多茶山之中,景迈山古茶山的规模相对较大,保存最好。据说,刚申报时,这里曾被取名古茶园,后来有专家建议叫古茶林,因为景迈山茶农是在广袤的森林里种茶的。
景迈山古茶林中有900多种植物、130多种鸟类、20多种经济昆虫,靠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来抵御病虫害。聊到茶树的病虫害,一位茶厂的主人说得轻描淡写,甚至有些禅意:“古茶林每10年左右会有一次病虫害,倒也不必过于担心,毕竟古茶林既是我们的,也是虫子的,虫子也得有的吃,大家都要过日子。”
我路过寨子里的市场,看见地上竖着一家餐馆的广告牌,上书“本店特色菜”,列有6道菜名,其中第一行竟是“螃蟹脚炖鸡”。
“这就是传说中普洱茶树上的‘螃蟹脚’吗?”我十分惊喜。
“正是,而且是只有我们景迈山茶树上才有的。”陪同的人说得很肯定,旁边地上平放着一只簸箕,“你看,这些都是正在晾晒的螃蟹脚。”
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螃蟹脚,我有些兴奋:“现在茶树上还能见到螃蟹脚吗?”
“一会儿去大平掌,就能看到。”
大平掌古茶林离翁基古寨不远,是景迈山核心古茶林,海拔1500米,面积1180公顷,因其地形平坦如掌而得名。这里也是目前景迈山唯一对游客开放的古茶林。
古茶林门口有一座石台,上面立有6个方形石墩,每墩上书一字,合成“景迈山古茶林”。我沿路前行,两边是漫山遍野的古茶树和高大乔木,树干上长满苔藓、藤蔓、野生菌类和寄生兰花。茶树大多高2到5米,较大的古茶树近12米。大的乔木枝干粗壮,一般都有二三十米高。
茶林间,时不时有散养的牛群旁若无人地穿行。从主路岔出一条泥土路,我沿着泥土路向上走,终于看到了“茶神树”。这棵树有500年以上的树龄,茶农每年都会来祭拜。
“看,螃蟹脚!”有人惊呼,大家一起围过去,只见茶树新发芽尖下端的枝杈处,赫然长有一个细小的主干,两边各有4个对称分叉,主干和分叉都呈藕节状。
普洱市普洱茶研究院的院长告诉我:螃蟹脚是一种寄生在树龄较高的古茶树上的寄生物,学名为扁枝槲寄生。在生长过程中,螃蟹脚吸收古茶树的营养物质,并进一步通过生物转化,产生出许多具有特殊功效的物质。《中药大辞典》载,螃蟹脚能“祛风,活血,除湿,止咳祛痰”。
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的螃蟹脚,成为景迈山生态和谐的一个显著标志。有人说,喝茶最重要的是茶的品质;也有人说,喝茶喝的是文化。我不是“茶痴”,但见识了景迈山的螃蟹脚,的确见证了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与奇妙。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3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