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十年踪迹十年“心” 发布时间:2024-08-20 来源:新华网 新华每日电讯

  有这样一个医护团队,他们研发出了全球首个国产心脏瓣膜。“医”路漫漫,他们一直勇攀高峰。

  2014年至2024年,这是中国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手术迅速发展的十年,也是医者勇敢探索的十年。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教授郭应强带领微创瓣膜团队自主研发的手术范式,目前已经逐步推广应用到全国300多个城市。

  十年间,从试验到推广,很多心脏病患者重获“心”生。

  十年间,每一次手术的成功,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次产品的迭代改进,都凝聚着医师们的满腔热情和坚定信念。

  患者新生

  “我能登上珠峰大本营,是因为背后有一群医生们在攀登医学的高峰。”近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间会议室里,55岁的患者邓伟(化名)激动地说:“非常感谢医护团队,让我在手术后还能有机会实现攀登珠峰的梦想。”

  椅子上系着粉色飘带,房间里放着悠扬的音乐……当天,这间简朴的会议室布置得很温馨,仿佛家人聚会一般。

  经心尖穿刺导管内主动脉瓣置换术(简称TAVR手术)10周年见面会——大屏幕上的主题有些晦涩难懂,但对真正经历过的医生和患者来说,这却是一次令人激动的会面。

  2年前,邓伟被确诊为主动脉瓣重度病变,严重心功能不全,走路都要大口喘气。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后,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教授郭应强带领团队为他做了TAVR手术,让他重获“心”生。

  “人体心脏有四扇瓣膜组成掌管血液流通的‘阀门’,如果‘阀门’失灵,‘心动’就会受到影响。”郭应强告诉记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全国较早开展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的医疗中心之一,2014年,团队率先完成了全国首例经心尖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TAVR手术俗称“不开刀的瓣膜置换术”,不需要开胸,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股动脉穿刺送入介入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后打开,从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恢复患者的瓣膜功能。

  虽然手术很成功,但邓伟内心一直有道过不去的坎。“做完手术后,我觉得自己仍然是一个病人。”他回忆说,有段时间,晚上做梦都觉得害怕,一直沉浸在“生病”的阴影中,平时走路快了都害怕心脏受不了。

  这样惶恐的日子让他非常不安,想起自己手术前四处游历、热爱运动的生活,邓伟下定决心,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决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攀登珠峰。

  犹豫许久,今年3月,邓伟开始行动。“下定决心后,我并不鲁莽,我先咨询了医生的意见,医生说我的心脏可以,但还是建议谨慎行事。于是,我就每天开始走路,两条腿负重8公斤每天走5公里,这样慢慢恢复锻炼。4月底,我还登上了秦岭的最高峰,这让我更有信心了。”他说。

  今年7月,55岁的邓伟克服了对寒冷和高反的恐惧,登上了海拔超过5200米的珠峰一号大本营,见到日思夜想的日照金山和壮阔风景。“经过这次登山,我终于迈过了心中那道坎,无论今后发生什么事,我都可以坦然接受。”他笑着说,表情非常释然。

  邓伟将登上珠峰大本营的消息,分享给了其他患者和手术团队医生,希望激励更多患者直面恐惧、勇敢生活。

  “与传统手术相比,TAVR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希望能提升大家的就诊意识,促进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郭应强说。但他也提醒,“挑战高原还是要慎重,对大多数患者来讲,稳妥为好”。

  作为十年前全国首例接受TAVR手术治疗主动脉反流的患者,74岁的侯磊(化名)也分享了术后十年的变化。“现在我能够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劳动,感觉很幸福。”

  全球首款

  在麻醉医师的眼里,手术只分两种: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凡是涉及心脏的手术都是大手术,以往心脏瓣膜手术需要开胸,是一项创伤较大的手术,让麻醉医师们提心吊胆。

  作为最初参与TAVR手术的麻醉医师,看着手术范式的不断进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科医学中心副主任兼日间手术中心主任、麻醉科教授梁鹏非常感慨。“十年前,我们没想过今天这个手术范式能造福这么多患者,还能研发出国产的产品。”

  他告诉记者,随着团队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时间已经不断缩短,以前需要几个小时的手术,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左右,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手术风险,大幅缩短住院时间。

  TAVR手术作为一种微创介入导管技术,带来心脏介入治疗的一次全新革命。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的医疗中心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还开展多学科协作,组建了国内最大的经心尖微创手术中心,承担多项相关临床试验及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心脏瓣膜疾病微创诊疗的临床转化应用和基础研究工作,专注于复杂危重瓣膜疾病的微创治疗。

  截至目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累计完成TAVR手术超过2000例,手术成功率位居世界领先水平。郭应强教授团队还牵头研发了全球首款主动脉瓣反流和狭窄双适应症TAVR产品,并获批上市,该成果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邓伟、侯磊等多位患者置换的主动脉瓣,都是该团队牵头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

  郭应强告诉记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国外患者中主动脉瓣狭窄居多,我国患者则是主动脉瓣反流居多,研发更适合我国瓣膜病患者的介入瓣膜成为攻坚难点。

  “我们刚开始也用国外的产品,但后来发现很多产品不适合国内患者,我们就联合多个学科一起研究,慢慢改进,终于研发出了一款适合国内患者的主动脉瓣。”郭应强认为,这也是医院一直倡导的医工结合理念的落地。

  不仅要让患者活下去,更要活得好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郭应强带领团队研发的手术范式和瓣膜产品正在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截至目前,全国已成功开展大约3万例TAVR手术。

  2014年11月22日,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上,郭应强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首个TAVR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直播,这也是该年会历史上首次进行手术直播。自此之后,郭应强带领团队通过手术演示、培训班、交流讲座、手术带教等方式,培训带教超过100家国内外医院,推广相关技术。不仅如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每年还主办西部瓣膜论坛,与国内外同行交流TAVR手术经验,积极推动TAVR手术在国内外的普及应用。

  “我们不仅希望患者活下去,更关心患者活得久、活得好。”郭应强说,他们还在全国首次提出心脏瓣膜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希望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郭应强介绍,心脏瓣膜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是从患者需求出发,为术后患者提供全病程的健康照护、一对一随访管理和专业化就医指导,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后续的随访和生活方式的管理,也需要指导和关注。”郭应强说。

  “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很贴心,医护团队经常定期随访了解我的身体情况,我觉得很安心。”在侯磊看来,10年倏忽而过,他不仅重获“心”生,更重要的是,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医生是在跟死神抢时间,你让病人多等一分钟,死亡率就会增加一分。”郭应强期盼,“下一个十年,我们希望能将很多大型手术变成‘日间手术’,实现24小时之内入院到出院,造福更多患者。”(记者董小红)